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25日,在江蘇省科協舉辦的“高端報告會”上,中國工程院院士麥康森做了《中國海洋文化與海洋科技》的講座,讓聽眾大開眼界。
麥院士本人是研究水產的,也是第一個披露三聚氰胺問題的院士。他介紹,上世紀70年代,人類消費的水產品6%是養殖的。到2006年,聯合國公布的數據顯示,超過50%的水產品是養殖的。到了2030年,人類餐桌上的水產品將全部都是人工養殖的。
“未來餐桌上,我們將吃到來自南極的生物南極磷蝦。它營養豐富,是高蛋白質的食物。”麥院士透露,3年前,我國就開始捕撈南極磷蝦了,但一些關鍵技術還需要突破。南極磷蝦個頭一般為5.5~6cm,重量在兩克左右,長相和一般蝦子沒什么兩樣,但它們會發光,幾乎全身透明。南極磷蝦的產量非常巨大,每年的生物生產量達到7~10億噸,生物可捕量每年可以達到1億噸。“目前,整個中國的漁業產業才5000萬噸,而全球海洋的捕撈量才1億噸。單單南極磷蝦一個種,就可以提供1億噸的產量,這是一個多么巨大的戰略資源。”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