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潛水員艱難爬上船。

浮出水面時,王彬德凍得嘴唇直哆嗦。
天氣轉冷,秋海參進入捕撈季節。以前每到此時,一些專門潛水撈海參的“猛子”背上50多斤重的潛水設備,潛到七八米深的海水里作業。但是隨著近海養殖的發展,海域被承包,“猛子”們紛紛轉行,人數大量減少。10月30日,記者在開發區海福康海參養殖海域,采訪了打撈海參的“猛子”,探訪他們的生活。
現場:背負50多斤潛水設備入海
10月31日,在位于青島開發區薛家島的海?岛B殖海域,記者找到了一位正準備乘船出海,潛水捕撈野生海參的“猛子”王彬德。近年來,隨著近海養殖的發展和大面積舊村改造的進行,從事深海撈參的“猛子”越來越少,但王彬德做這一行已經有20年。
沿著海邊礁石走了10多分鐘,記者登上了漁船,海上風浪很小。王彬德告訴記者,深海撈參對天氣的要求很高,如果海上有浪或者風很大的時候,他們一般是不出海的,因為這些因素會使海水變得渾濁,潛水時根本看不到海參在哪兒。
乘船往深海處行駛了十分鐘,王彬德選準了位置,開始做潛水的準備。只見上身穿著毛衣的王彬德先將厚重的潛水服套在外面,然后將潛水鏡戴上,用一根皮管將兩個綠色的網兜勒在腰部,最后穿上腳蹼。在整套的潛水裝備都穿戴好以后,王彬德又拿出了一個綁有5塊大鉛塊的繩子,準備綁在腰間。記者感到非常好奇,過去拿起綁著鉛塊的繩子試了試,很沉。王彬德告訴記者,僅這些鉛塊就有25斤重,因為潛水時會有浮力,身上綁著鉛塊就可以順利沉下去。身上的這些設備加在一起,有50多斤重。最后,王彬德將呼吸器含在嘴中,一下子跳進了海水中。
艱辛:冬天潛水服上結著一層冰
海參經過夏眠之后,秋天開始出來覓食,長個兒。每年從10月底開始,“猛子”們開始潛水撈參,一直到12月底,潛水的時間恰好在冬天。
今年43歲的薛清湃從事“猛子”行業已經24年了,他告訴記者,每次潛水撈野生海參,至少要潛到七八米深的水下。11月的時候水下的溫度還可以,但是進入12月以后,氣溫都在零攝氏度以下,每次浮出水面的時候,外面的潛水服上都會結著一層冰。
潛到七八米深的水下,究竟是什么樣的一種情景,能看清水底的東西嗎?王彬德告訴記者,天氣晴朗,風浪很小的時候,帶著潛水鏡潛入海底之后,七八米深處的海水中看得很清楚,在海底看到個頭大的海參,直接撈起來就行了。如果風浪較大,海底的水會非常渾濁,在下面什么都看不到。
因為下潛到七八米甚至十米以下的海水中會有壓力,所以“猛子”們每次下水之前,都會將潛水服中充滿氣。如果潛水服中不充滿氣,一旦下潛到水中,在海水的壓力下,身上的潛水服會緊緊地貼在身上,連脖子都轉不動。“就跟真空包裝的食品里面被抽出了空氣一樣!蓖醣虻抡f。
回顧:起初時憋氣潛水沒有防護
從1990年開始,當時年僅18歲的尹寶德就干起了潛水撈參的行業。一直到2008年因健康原因不再潛水,尹寶德在海里“泡”了整整18年。在這18年里,尹寶德的潛水裝備換了3茬。
由于在海邊長大,而且世代漁民,尹寶德自小就練就了很好的水性!18歲剛開始撈海參的時候,穿上潛水服就直接潛水,根本沒有呼吸器,氧氣管這些東西。每潛水一次的時間大約就是50秒到1分鐘,撈到海參后就潛出水面。下海的時候拿著一個車輪內胎飄在海面上,車胎上綁著一個網兜,每潛一次水撈上來的海參就放在網兜里。”回憶起當時潛水撈參的情境,尹寶德說。
從1997年開始,尹寶德開始背上了氧氣罐。每次潛水都能保持在40分鐘以上,但每次下海的裝備都達到七八十斤。從2000年開始,在海邊撈參的“猛子”們找到了更好的方式,在船上安裝了一個空壓機,然后連接一個100多米長的管子,“猛子”們只需要把管子的口含在嘴里,就可以在以船為中心,直徑為100多米的海域活動,每次都可以潛水一個多小時,而且不必再背著沉重的氧氣罐了。
現狀:正在逐漸消失的辛苦職業
位于青島開發區薛家島街道的山東村在進行改造之前,是一個典型的小漁村。村子三面是大山,前面就是海,幾乎沒有一條像樣的道路可以通往外面。
就是這樣一個祖祖輩輩靠海吃海的的小村莊,在1990年代的時候只有30多戶人家,100多人。但村里的“猛子”卻有30多人,也就是說基本上每家都有“猛子”。周圍的煙臺前村、南莊村等情況也差不多。而現在,因為改造,山東村早就整體搬進了山里社區,村里的人多了,但“猛子”卻只剩下了七八個人,而且基本都是40歲以上的人。到深海潛水撈海參的“猛子”,正在逐漸消失。
談起到深海撈參的“猛子”為何越來越少,王彬德感觸很深,“這個活兒太辛苦了,年輕人都不愿意干,而且很多‘猛子’早就轉行了!
早在1993年以前,青島開發區沿海海域都是“公!,世代居住于此的老漁民們冬天沒事,就利用臨近過年的兩個月潛水撈海參,幾乎家家戶戶都有“猛子”。從1993年開始,沿海近海海域開始由個人承包出租,“猛子”失去了撈參的地方,紛紛開始轉行。一部分人轉向租賃近海搞養殖,收獲的時候自己潛水撈參,還有一部分人開始收購海參做生意,做起了老板。由于深海撈參很辛苦,年輕人也慢慢不再做這種工作。
出路:承包近海養殖轉行當老板
尹寶德無疑是“猛子”們當中成功轉型的一個。1993年時他承包了一片海域,自己撈上來的海參沒有直接賣掉,而是開始向深加工轉型,加工成干海參后進行銷售,經過多年的發展,目前已經形成了海?岛⑵放。尹寶德告訴記者,在青島開發區,像他這樣由“猛子”起家到有自己的海參品牌的人并不在少數,比方說老尹家海參的經理尹寶昌也是從16歲就開始當“猛子”逐步發展起來的。
記者采訪了解到,自1993年開始近海承包以后,隨著橋隧的開通,青島開發區南部沿海又進行了新一輪的拆遷改造,老漁村紛紛搬進了海景房,很多“猛子”們也富裕了起來,轉而進入海參銷售環節,紛紛轉行當上了老板。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