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此前,游弋于大西洋深海的珍貴魚類———三文魚,宰殺后最快也需8天才能到達中國一線城市;如今,通過兩年多的漫長科技攻關,山東煙臺企業憑34項專利在中國實現首家自主養殖,從而在煙青地區市場基本實現替代進口。“眼下,青島、煙臺的佳世客等超市,其三文魚已由國外進口改為向我們采購!”昨天(20日),東方海洋公司江鑫博士興奮地透露,預計到年底,三文魚產能將達到700噸,未來產能還將翻番。
如若三文魚在煙臺“安家”,就可以實現每天鮮活“游”上市民餐桌,不過,它的存活對環境和飼料的要求十分嚴苛,令企業望而生畏。江鑫解釋,三文魚生長于“北極圈”,生存環境是恒低溫海岸地下巖隙水,而我國北方海域水溫偏高且不穩定,然而即便這一基礎條件具備,仍并不意味著三文魚即可成活,含氧量、飼料的動物蛋白含量和鹽度等指標,也要極其精密的控制,一旦稍有閃失,三文魚即會斃命……因而我國20多家水產企業曾試圖引進,最終因技術難關而“夭折”。
2010年,東方海洋與中科院海洋研究所合作,從挪威引進20萬尾魚苗,專家與技術人員們一道開始深入研究世界水產界剛興起不久的封閉循環水養殖系統。“最大的難點是,我們的養殖系統從未用于兇猛的三文魚的養殖,也從未達到這樣近千噸的養殖規模!”東方海洋養殖技術專家于凱松說。經過長時間的摸索,重要的設備都是技術組自行設計向廠家定制的,最終形成如今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大規模封閉循環水養殖系統。
發明模仿極晝極夜的照明燈具,讓三文魚感覺自己仍在大西洋逆游鍛煉;創制人魚接觸頻率降至最低的投餌器,使餌料投撒量能依照它們爭食激烈程度而智能控制;發明清水引入和污水排出的雙排渦系統……34項專利,使生產指標控制愈發精密,關鍵水質指標浮動成功不超過5%!“事實上,挪威進口的三文魚曾多次出現檢出有寄生蟲,而煙企養殖的三文魚由于生活在封閉循環的地下水中,寄生蟲檢測竟一直為零!”煙臺檢驗檢疫局局長昃向君說。在準備投放市場之前,煙企的三文魚產品經送中科院、國家農業部、煙臺檢驗檢疫等多部門檢驗,各項指標的檢驗結果遠遠超出企業的預期,不僅至今保持寄生蟲及農殘、藥殘零檢出記錄,魚肉中DHA、EPA等營養物質的含量,甚至高于進口同類產品的30%。
“目前,我們申請和被授予的專利已達34項之多,并被國家列為科技支撐計劃課題。”自主知識產權價值幾何?該公司養殖事業部部長王順奎大為感慨,由于產品的質量高于進口三文魚,因此,目前,其終端銷售價格高達每公斤200元,遠高于進口同類產品!他透露,未來,他們將充分利用企業所掌握的這套世界最大規模封閉循環水養殖系統,篩選世界各地優質珍貴水產,養殖更多的鮮活魚類,豐富大眾餐桌。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