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非魚營銷深度報告》以兩個分析、三個問題、一個系統、七個觀點為綱,以系統分析為目,全面分析羅非魚出口市場現狀、羅非魚內銷現狀,為中國羅非魚內銷提供參考方向。
【問題一:美國市場是中國羅非魚的救命稻草嗎?】
2012年前三季度,羅非魚出口美國市場比例明顯增加,由2011年的42%,增長到2012年的48%;墨西哥、俄羅斯、歐盟市場比例減小,其他市場所占比重基本不變,仍維持在29%。
在經歷連續6年美國市場比例下降后,今年比例突現明顯增加。2012年美國出口額為4.6億美元,同比增長21%;出口量為12.1億美元,同比增長26%。明顯可以看出,出口美國市場呈現出“量增價減”的現象。
美國居民食用水產品中一半來自于水產養殖,而當前美國國內水產養殖僅能滿足美國水產品市場不到10%的需求,美國84%的水產品消費源自進口。美國是世界第二大水產品消費市場,羅非魚在美國人的水產品消費量中一直保持前五。中國流加協會提供的數據也顯示,在歐洲市場低迷影響下,中國的羅非魚產業也向持續強勁發展的美國偏移。2012年出口美國羅非魚占中國總出口比例達到了48%,較去年上升了6%。
出口市場過分集中對于中國企業而言,是一個危險信號。隨著美國市場的進一步集中,貿易風險也在不斷加大,如果羅非魚對美出口過猛、量升價跌、市場份額過分集中等情況進一步加劇,可能會刺激美國提高羅非魚進口標準,設置新的貿易壁壘,對于整體規模龐大但個體規模弱小的中國羅非魚產業而言,很可能在新一輪的競爭中,進一步喪失話語權,被美國市場“牽著鼻子走”。
【問題二:羅非魚如何創建品類?】
羅非魚對于消費群體的蛋白質需求存在替代性,這是做大、做強羅非魚品類中的戰略機會。業界很多企業家和專業學者喜歡張口閉口談品牌,實際上,在中國水產營銷中,品牌存在于品類之后!打造羅非魚品牌,首先需要創建讓消費者認知的羅非魚產品品類。
創建品類要解決兩個問題,第一,品類的定義是什么?第二,品類是如何形成的?
什么是品類?
AC尼爾森對品類的定義是“確定什么產品組成小組和類別”,這是基于市場或者銷售管理角度的定義。品類不同于品牌,它沒有炫目的個性,它反映的更多的是事物的共性,是如此普遍性、如此清晰、如此自然地存在于商品當中,存在于品牌背后,也正是因為它太過普遍、太過自然的存在,令到我們的營銷人員忽略。羅非魚產業是不是在出口賺外幣的同時,忽略了羅非魚這個品類的屬性?忽略了這個品類對于中國內銷市場的價值?
很多羅非魚企業怕做內銷,不敢做內銷的最大心病,在于品牌建設與營銷建設的投入。實際上,在品類空白或者未曾分化的水產品市場,品類營銷的成本遠遠低于常規的營銷成本。例如近年來水產品牌巨頭獐子島、棒棰島、好當家等,他們在品牌營銷上的投入占比不足銷量的5%。占位品類品牌,搶位品類渠道,打造以品類為核心的運營體系,將大大推進羅非魚品牌的內銷市場化進程。
品類是如何形成的?
品類的成型,是在領軍品牌的引領下,從競爭激烈的市場中細分、分化、占位中形成的。例如海參品類,由獐子島、棒棰島、好當家等水產巨頭,引領大連、山東等地的中小企業,在短短的十年間,做大做強海參養生品的品類。更出色的是王老吉,王老吉的成功實際上是做大、做強了涼茶品類。創建品類,意味著分化、區隔出一個全新的市場。羅非魚產業目前還沒有從消費者與消費市場的層面,思考品類分化與品類創建。通過分化或者細分,從其他魚品類中切割市場份額,從餐飲渠道中切分市場份額,從休閑食品市場切分市場份額,羅非魚的品類之路異常寬廣。
【案例】:東江湖魚醬——羅非魚的品類轉移
由于羅非魚缺乏成熟、成型的、消費者熟知的品類市場,原本品牌營銷機構在策劃東江湖漁業股份有限公司的魚醬產品時,將以羅非魚為主要原料開發的純魚醬,定位進營銷與美味兼得的醬類市場。眾所周知,醬類市場潛在著巨大的消費空間,尤其是以純魚肉為主要賣點,兼具佐餐和調味功能的東江湖魚醬。把認知度極低的羅非魚定義到醬類領域,從傳統的醬類市場分化出“純魚醬”細分市場,成功切入高端佐餐市場,開辟并創建了一個全新的品類市場。
品類實際上是消費者心智中對多種商品或多個品牌的共識。脫離了共識,品類無從談起。因此羅非魚內銷的成型,絕非企業單打獨斗可以形成品類。成功的品牌往往代表一個品類,在洞察行業本質與市場需求的前提下,創建一個全新的品類,意味著打開一個全新的市場,誰能搶先占位,誰就能率先占領市場。
羅非魚產業的品牌少,絕大多數均為企業品牌或者出口品牌。我們知道,極少有品牌能與一個成熟品類相抗衡。品牌固然重要,但品牌代表一個什么品類更重要。品類是品牌背后更大的品牌,它是消費者心智中關于某一類品牌或產品的集中認同。要創建品牌,羅非魚企業的核心任務就要成為品類的開創者。例如活品品類、工業化菜品品類、休閑食品品類等等。對于羅非魚產業而言,內銷市場中的品類創建是羅非魚營銷根本上的創新。
羅非魚如何創建品類?
羅非魚的品類創建,實際上是從傳統的、單一的魚品類當中,分化出各類消費者熟悉、市場成型的細分品類出來。例如活品品類、精深加工品類兩大細分品類;也可對精深加工品類進行再細分,延伸出工業化菜品品類與即食品類。通過產品創新與渠道精準對接,做強各細分品類,進而做大羅非魚品類。
【活品品類】
在淡水水產品市場當中,鮮活水產品走量是最大的,資金周轉速度也是最快的,羅非魚產業的發展需要做足活品品類的文章。創建差異化的活品品類,實際上就是對養殖品種與養殖模式進行創新。差異化的品種與差異化的養殖模式,是成功創建羅非魚活品品類的基礎。差異化品種,比如臺灣鯛、南日鮑。差異化養殖模式所成功塑造的品類,更是不甚枚舉,千島湖原生有機淳魚以及市面上廣泛充斥的生態魚、生態蝦、生態蟹等等。值得注意的是,創新養殖品種與養殖模式,創建活品品類,是羅非魚的戰略選擇,完全取決于企業配套的營銷組合與系統建設。據調研顯示,目前行業已經有不少企業開始采取有機養殖模式,擴大紅羅非魚等品種的養殖量,但是缺少相應的支撐體系,創新品類無法被市場與消費者認知。
【案例】:江蘇“海之緣”的葦蕩魚品類游進上海市場
創建品類,實質就是建立消費者對于產品的特定聯想。江蘇海之緣集團擁有3萬余畝蘆葦蕩濕地資源,水質純凈,產品具有較高的生態價值。為充分利用資源優勢,海之緣做足了品類的工作,立足行業本質與市場需求,創建生態魚細分品類——葦蕩魚,讓產品更加兼具消費者的情感訴求與功能訴求。憑借葦蕩魚的品類分化,海之緣擺脫了與市面上鯽魚的同質化競爭,成功進駐上海市場,經銷商數量在短短一年當中,呈幾何式增長,同時越來越多的上海消費者已經開始從選擇購買葦蕩魚,變為指定購買葦蕩魚。
【加工品品類】
中國羅非魚企業幾乎都是出口導向型企業,加工產品大多以簡單分割的冷凍切片為主,從出口向內銷的營銷轉型過程中,加工產品不具備消費的認知基礎,凍品(特別是淡水魚凍品)偏移了消費者的需求偏好。中國人的消費習慣是歷經千年沉淀下來的,企業試圖改變消費者習慣的營銷行為注定都是失敗的。羅非魚內銷,需要的是引導消費需求,而非改變消費習慣。因此,羅非魚加工品品類的創建,需要走精深加工的路線。人口變遷是創建羅非魚精深加工品類的戰略機遇,隨著新興人群購買能力的提高以及生活節奏的加快,即食品類與工業化菜品品類的市場空間逐步顯現。尤其是工業化菜品品類目前處于初創期,市場機會非常大。羅非魚產量大、消費認知度低,通過創建即食品類與工業化菜式品類,能夠在很大程度上擴大市場體量,以更貼近消費者的產品培養品類認知。
【案例】海參工業化菜式產品——棒棰島海珍家宴
海參產業年產值超過600億,已經成為水產第一品類,但是品牌海參年銷量不足整個產業產值的10%。各品牌海參企業圍繞以干參為主的產品,在原產地市場以及幾個重點外埠市場,痛苦廝殺。在此背景下,原本品牌營銷機構為棒棰島銳利策劃了海參工業化菜式產品——棒棰島海珍家宴。海珍家宴以工業化菜品的品類,跳出了品牌海參的“紅海”市場,開辟了商務、政務及家庭消費高端養生方便菜品的藍海市場。
【問題三:從營銷本質看羅非魚內銷】
從紛繁的羅非魚行業現象中,絕大多數羅非魚企業在大談內銷的時候忽略了營銷的本質。實際上,理解和應用營銷的本質,是驅動羅非魚內銷的核心引擎,也是確立羅非魚內銷思維的原點。
營銷本質一
可持續交易的條件和基礎。羅非魚內銷的課題年年提,但是羅非魚企業是否思考過當前的羅非魚產品,是否具備可持續交易的條件和基礎?活品糾結于產品同質化,糾結于運輸成本和市場拓展,糾結于無法與其他活魚品種競爭,就無法市場化。加工品的內銷,如果沒有可引導消費,強化消費者對產品認知的產品,停留在無品牌、無標準的初級產品形態,它也無法實現可持續交易的基礎。延伸開來說,如果羅非魚企業集體無意識地成長,忽略內銷的條件和基礎,那么很難構建起有效的內銷戰略。
營銷本質二
從渠道模式到消費方式嵌入消費者的需求之中。消費方式嵌入消費者中體現了系統營銷中的顧客滿意、競爭導向和關系營銷三個核心理念。第一,嵌入式營銷關注顧客滿意,在保證顧客滿意的基礎上,提供價值鏈增值服務;第二,嵌入式營銷在為顧客提供附加值的同時,需要考慮競爭者的反應與行動,只有采取與競爭者不同的營銷活動才能達到嵌入式營銷的目的;第三,嵌入式營銷是注重關系的營銷新思維,將自身的營銷活動嵌入到顧客的價值鏈中,有利于企業與顧客建立起長久且穩定的營銷關系。例如某知名對蝦品牌,每年花幾百萬在漁博會上請明星,放衛星,吃大餐,策劃了很漂亮的品牌,但是缺乏渠道模式的構建,缺乏消費需求的嵌入,最終是雷聲大雨點小。
營銷本質三
產品知識、產品文化。在大部分水產內銷產品品類中,消費者對產品的認知是非常模糊的——分不清產品品種,搞不清品質優劣。幾乎沒有一個企業,主動引導、教育消費者如何辨別真假,優劣。我們看曾經在一夜之間風靡全國的普洱茶市場,市場緣起于普洱消費文化的傳播,而折戟于大量以次充好的品質混亂。羅非魚企業在引導消費認知,引導消費需求層面所做的工作微乎其微。可見,營銷必須抓住產品文化、品質文化這兩張牌,不斷地在營銷活動和銷售行為中傳播給市場,傳播給消費者。
營銷本質四
企業強化內部價值鏈的能力。也就是說,做好營銷,必須強化營銷的職能。德魯克講過一句話,“歐洲在今天這個時代以這么大的規模和這么快的速度恢復經濟,得益于他們把營銷當作企業的一項核心職能。”這句話告訴我們,營銷不僅僅是一種策略,而且是一個完整的組織系統。策略只有在組織系統中良好運行,才能演變為強大的市場力量。在羅非魚企業的營銷實踐中,往往重戰術而忽視組織,往往重視一時一地的短期效應而忽略組織系統成長。只有系統化的營銷組織,才能肩負營銷的成長重任,才能讓策略變得更有力量,形成了所謂的策略流,而不是簡單的招數。同時這種基于能力或者職能的策略,將指引企業最終從簡單、粗放的招數走向系統化戰略的運營之道,立于不敗之地。
羅非魚內銷是一個長久、持續、系統的工程,簡單的營銷組合,只會讓企業更加陷入同質化競爭的惡性循環當中,淪落到價格戰當中,極可能導致“內憂外患”的羅非魚產業一蹶不振。理解營銷本質,是羅非魚企業走向內銷之路的基礎與關鍵,從研究市場與消費,再到構架對接市場的渠道結構與模式,到為市場與消費者提供增值產品(服務),是消費者從接受羅非魚到選擇購買羅非魚,最后到指定購買羅非魚的過程。
營銷的本質問題,很原始,但卻是任何一個產業,任何一個企業,任何一個品牌在營銷上走向成功的起點。
發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綜合新聞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