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記者16日從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獲悉,由該所研究團隊領銜培育的我國海水珠珍一個新的育珠貝類——馬氏珠母貝“南科1號”品系,近日通過了由廣東省科技廳組織的專家組現場驗收。驗收表明,這一新品系的成活率、優珠率等大幅提高,標志著一度面臨種群退化的我國海水珍珠養殖業可望重新煥發生機。
海水珍珠自古至今為海中珍品,其中以雷州半島為主產區的南珠,與日本的東珠、歐洲的西洋珠等相比,以珠圓澤亮等優勢,一直享有“西珠不如東珠,東珠不如南珠”的稱譽,產品遠銷30多個國家和地區。包括雷州半島的湛江南珠養殖面積逾5萬畝,總產量占全國近七成。
但由于珠母貝種群退化等原因,我國以南珠為主打品種的海水珍珠養殖,近年來面臨質量和產量急劇下降的困擾。為挽救這一海中珍品養殖業,國家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專門確立了“馬氏珠母貝遺傳改良技術”項目,由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南海水產研究所、海南大學等單位共同承擔。
經過以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何毛賢研究員領隊的科技人員的刻苦攻關,采用科學育種策略對馬氏珠母貝進行遺傳改良和優良新品種培育,目前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技術進展,初步建立了馬氏珠母貝育種技術體系及相關配套技術。
近日,廣東省科學技術廳組織有關專家,對馬氏珠母貝“南科1號”品系進行現場驗收結果表明,該品系在我國海水珍珠的主產區——湛江的徐聞、雷州,完成了種苗養殖生產和育珠,具有殼厚、軟體部結實、成活率高、育珠性狀優良等特點。至目前,已利用這一新技術植核約53萬貝,育珠休養期的死亡率為9.74%,較對照降低了38.32%;優珠率為49.1%,明顯高于湛江本地養殖群體(38.2%)和雜交貝群體(20%)。
這項新成果目前已在廣東、廣西和海南等地進行了養殖和育珠試驗,得到了眾多珍珠養殖專業戶的好評。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