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2012年,養殖行業壓力巨大,原料上漲,成本上升,病害頻發卻得不到解決,主要養殖產品行情全線低迷,草魚甚至出現了近10年未有的低價格局。食品安全壓力也空前增大。桂花魚是否用“孔雀石綠”,水產品用不用激素,與食品安全息息相關的新老話題總能在短時間內引起公眾極大關注。多種因素導致農牧行業競爭壓力越來越大,兼并與收購更加頻繁,更多從業人員被迫退出。行業企業該如何定位,如何保證水產品安全,如何創新流通機制。日前,由南方報業傳媒集團主辦,南方農村報、《農財寶典》和新牧網承辦的第二屆《農財寶典》年會暨“2012中國生豬業/水產業風云榜頒獎盛典”在廣州召開,數百農牧行業領袖專家,針對上述問題展開激烈的思想碰撞。
●記者 馮善書
話題 1
藥物濫用水產安全問題不容忽視 當前,漁業正處于快速發展的時期,我國水產養殖的總量早在2010年已突破5300萬噸。但國家水生生物病原庫主任、上海海洋大學教授楊先樂認為,水產業發展也會帶來很多負面效應,如水產養殖環境受到了嚴重的破壞,特別是池塘養殖水質和海洋養殖水質。我國有2800公里長的河段魚蝦基本滅絕了,不符合漁業水質標準的河段長度為9600余公里,淮河干流的水域已處于四類水質,由于近海水域的嚴重污染,赤潮也頻繁發生,氮磷超標。導致水域環境惡化的原因,除了有工業廢水和生活廢水的污染外,養殖本身帶來的污染也相當嚴重。
楊先樂指出,養殖容量的不合理擴增,在一定程度上破壞了漁業生產狀況,而怎樣防止藥物濫用給養殖水域環境與水產品品質帶來負面影響,是當前整個行業不容忽視的問題。有些人為了控制海水養殖對象爆發的病害,不惜向海里投放農藥,由此帶來了水產品藥物殘留的問題。所以現在提養殖安全,絕非危言聳聽。
對于藥物防治,楊先樂認為,我們主要做的和能夠做的就是科學使用漁藥,不使用國家規定的禁藥。藥物具有正負兩個方面的作用,其雖然具有防病治病作用或改良環境增強水產動物體質的作用,但濫用就會引起副作用,不僅破壞水體生態環境,而且會影響水產品的安全。
怎么樣正確使用藥物?他建議:一是要正確診斷,選藥要有明確的指證。二是要適當加大或縮小藥用的濃度、用藥次數和用藥的間隔時間。三是根據情況用藥、停藥、調整劑量和改換藥物。他認為,漁藥發展的方向應該向“三效”、“三小”的方向發展。“三效”是高效、速效、長效,“三小”即用量小、次數小、副作用小。重點研發低毒、低殘留、低抗藥性的藥,加強藥物的作用。
話題2
如何讓水產走出滯銷虧本的泥潭
滯銷虧本源于產業鏈缺陷 全國工商聯水產業商會常務副會長朱長良認為,目前水產品流通的發展確實出現了一些不正常的局面。即便是具備一定采購能力的餐飲企業也面臨水產品采購成本偏高的問題,城市普通居民更是對高價水產品的消費感到力不從心。但廣大農民辛苦養殖生產出來的優質魚蝦卻面臨滯銷和虧本的尷尬,缺乏水產品深加工是主要深層次原因之一。
目前中國水產品流通的現狀,九成以上是鮮活魚蝦,只有不到一成才是加工產品,水產品的易腐性給流通帶來了很大的阻礙。“在發達國家,這個數字是3:7而非9:1。”朱長良表示,這個數字意味著巨大的市場機會。雖然目前我國尚未形成水產加工品消費習慣,但已經出現一些苗頭,快速的生活節奏使得許多年輕家庭不愿意也沒有精力再像父輩一樣挑選活魚,自己宰殺,他們希望能夠更加方便地食用水產品。除了快餐店更加盛行之外,可以供家庭方便烹飪的水產加工品也將迎來一個難得的發展機遇。
難寄望電商改變流通格局 隨著水產品流通渠道整合速度的日益加快,以及像流通渠道的農超對接和水產品電商等新興零售方式的日益普及,這些產業內部的創新與變革引發了業界人士的廣泛關注。在對蝦貿易方面具有全球性話語權的湛江市中鑫有限公司董事長龍土金卻認為,走通這條路在國內所需要的時間可能比大家預計的要長很多。
“我們考察國外的各類貿易市場,思考發現水產品很難用電商來進行流通,電商的影響更多是一種補充,而非革命性的替代。”因為水產品的特殊性,不同地域、不同季節、不同養殖方法、不同加工方式,它的品質都是不同的,海產品的標準化真的是不是一件簡單的事。龍土金認為,現有的水產品貿易批發市場無論是現在還是在將來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都將是流通領域的主流。
此外,養殖環節的從業者也需要系統的規范和計劃。南海科達恒生水產有限公司董事長陳志生認為,目前水產品流通是小生產和大市場之間的矛盾,產銷信息對接不流暢。因此,行業必須從生產環節開始進行市場規劃,爭取達到產銷在時間和空間上的平衡,減少價格大幅波動對農民收入和城市菜籃子的影響。
生產與流通就像一對夫妻 “生產和流通就像是夫妻的關系,夫妻經常會吵架的,怎么吵最終還是夫妻。”龍土金在現場打了一個傳神的比喻。流通跟生產是緊密相聯的,如果單就生產談生產,流通談流通是不行的。“按照中國傳統的思想觀念,老公是當家的。如果供大與求,流通是老公;供不應求的時候,那流通就是老婆。他的小孩是誰呢?小孩是人民幣。”朱長良則認為,流通永遠都是老公,要以市場為主導來計劃水產養殖生產。現場嘉賓共同認為,從水產種苗開始,到養殖,到加工流通,整個鏈條都要通盤考量,“一家人”才會其樂融融。
參會嘉賓們認為,在水產養殖行業的上游,隨著農民合作社的力量不斷加強,通過合作組織或公司形式銷售水產品將會成為一股不可忽視的力量。在中游,大量傳統的專業水產批發市場可以向上游延伸,打造一個相對完整的水產品流通產業鏈。在下游,大型超市在積極尋找與上游的合作社進行對接的渠道,這也將可能成為是未來水產品流通發展的主要趨勢。
話題3
農牧企業如何解決規模化難題
環保制約養豬場規模化 規模化豬場污染怎么解決?廣西柯新源(集團)原種豬有限責任公司總裁楊厚德稱,國家農業部和發改委聯合制定了“十二五”期間對農牧企業環境污染問題解決意見,目前許多農牧企業在這一塊的投入都很大。譬如柯新源公司,目前有8個種豬場,就投入了4000多萬用于污水處理工程,去年新建的一個污水處理工廠投入了660萬,經處理后的水沒有任何異味,環保效果相當好。不過,如果是特大型的企業,利用他們現有的技術方案就確實很難處理,這也是目前許多企業在重點攻關的課題。
楊厚德透露,現在企業建豬場,要找一塊地很不容易。最主要的難題就是污水怎么處理?如果處理不好,老百姓就會有意見。“環保不達標,制約了企業向更大規模的養豬場去發展。”
農牧企業找準市場定位難 農物企業如何根據自身的特點去尋找一條適合自身發展的長遠之路?華南農業大學營銷與物流系主任張光輝教授認為,還是要走差異化、特色化的發展道路。“壹號土豬”就是很例子。養豬過去就是瘦肉型豬,價錢一樣,他們就搞了一個“土豬”的品牌,定位完全不一樣,就在市場細分中抓到了適合自己的客戶。此外,還有企業養野豬,這是一種差異化定位,只要我們開辟了這個市場,引起的一系列的產業鏈就出來了。那后面的生產企業、服務企業就有市場了。所以,未來的市場要有差異化,新的品牌。
他認為,現在各個企業生產條件不一樣,企業首先要分析自己的優勢在哪里,其次是看市場的空檔,現在還有哪些沒有滿足客戶需求的,比如說市場上還需要什么樣的豬肉。我前段時間搞了一個調研,發現現在市場上流通的豬肉,90%以上都是鮮豬肉,加工豬肉只占很少部分。有些企業就是抓住這一點,搞豬肉的深加工,開發出不同的新產品,市場也可以做得很大。
“壹號土豬”如何出籠? 前些年,本土企業廣東壹號食品股份有限公司在運營“天地壹號”的過程中,因為走差異化的品牌和營銷模式而取得了成功,引起業界廣泛關注。最近,這家企業又開始做起“土豬”的生意來了。很多人都想知道這家企業轉型的內幕。
為此,該公司副總經理吳小章稱,天地壹號選擇了一種避開競爭的方式,找一種特色的路線,選擇了養有特色風味的本土豬肉,賣特色風味的豬肉。“壹號土豬”這個名字,以公司連鎖運作的模式在運作。雖然定價比普通豬肉(價格)高,但是經過用心經營,目前在廣東區域,特別是珠三角地區,已經得到消費者的認可。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