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水產養殖實踐中,往往是高產養殖時難以做到生態養殖,反之實行生態養殖也很難同時做到高產,然而兩者兼備卻是現代養殖業發展的大勢所趨。
記者前日在
珠海蓮洲鎮新益村采訪時得知,新科“省科普帶頭人”梁新洪自創的南美白對蝦循環水生態高產養殖技術,在實現產量翻了一番的同時,能耗也砍去了一半。為南美白對蝦生態高產養殖探索了一條新道路。
說起養殖戶梁新洪,在新益村可謂無人不知。自從1978年從事水產種苗繁殖、養殖后,他已擁有一家大型綜合水產種苗繁育場以及300畝水產養殖池塘,年純收入近47萬元,同時他還是遠近聞名的農村水產“土專家”。
早在2007年,梁新洪就與中科院南海所建立合作關系,從海南引進經選育的本土化南美白對蝦一代蝦苗。
5年來,一代優質蝦苗因其穩定高產讓很多虧損多年的對蝦養殖戶扭虧為盈甚至脫貧致富。2011年,新益村18戶村民就在梁新洪的指導下,共獲純利103萬元。梁新洪還積極推廣其他新品種,目前新益村經他推廣的筍殼魚等養殖面積已達4000畝。正因此,梁新洪也被評為最新一批的全省“科普惠農興村計劃”科普帶頭人。
這一次,梁新洪經過近年來用100畝池塘反復多次采用南美白對蝦、羅氏沼蝦、金鼓魚、臘魚、筍殼魚等進行組合混養、輪養養殖的試驗,開創出南美白對蝦循環水生態高產養殖技術。
這個技術的核心就是:在養殖南美白對蝦的同時,在旁邊再養殖一塘比蝦塘高約半米的金鼓魚。用抽水機將蝦塘中的蝦糞和飼料混合水抽至金鼓魚塘,金鼓魚便會吃完蝦糞等混合物,使得池水重新變得清澈。而清澈的池水由于上述半米的落差,將重新流回蝦塘,滿足蝦對潔凈生存環境的要求。
梁新洪算了一筆賬,按照這個模式,由于池水一直流動,因此一畝塘可密集地投放20萬尾苗,畝產平均可達2000斤,較傳統養殖產量翻了一番。
另外,池水流動也起到了很好的增氧效果,原來10畝塘需要5臺增氧機,而使用這個模式,只需要一臺增氧機和一臺同功率的抽水機,能耗一下砍了一半。此外,一同養殖的金鼓魚目前也能賣到37元/斤的高價。
蓮洲鎮是對蝦養殖大鎮,南美白對蝦養殖面積近4萬畝。農業專家告訴記者,梁新洪的技術采用不同食性的對蝦與金鼓魚進行分隔、配套養殖,既實現循環用水又可實現相對獨立、封閉式養殖。
而通過循環用水、水質生態互補的效果,將大大降低對蝦養殖風險和提高養殖綜合效益,是實現生態、高效養殖的新模式。
不過,目前梁新洪的循環水生態高產養殖技術并沒有像他推廣的其他技術一樣得到村民的熱捧。
蓮洲鎮生產辦工作人員說,使用循環方式養殖并不鮮見,梁新洪之所以成功在于選擇了效果最好的金鼓魚,然而現在金鼓魚苗基本以捕撈為主,種苗成活率低,養殖技術不成熟,不少養殖戶望而卻步。
“但其他魚類又無法替代金鼓魚,”這位工作人員說,新技術的完善和推廣仍需假以時日。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