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水面上網箱成排,水庫邊垂釣者絡繹不絕,山坡上果樹成行,樹林下雞鳴聲聲……冬日的小浪底水庫,天藍水碧成一色,湖光山景匯一體。作為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園區的有機組成部分,濟源市漁業發展呈現一片喜人的景象。
“我經營的這片水域有600箱鳙魚、80箱草魚,年產值700余萬元;山坡上種植有桃樹、杏樹、核桃樹、柿樹、棗樹等1000余棵,果樹下散養土雞2000多羽。現在正按照水面、水邊、山坡立體開發模式進行,春季來了可以觀花,夏季來了可以賞景,秋季來了可以摘果,冬季來了可以品嘗地道的黃河鯉魚,一年四季還可以垂釣……”日前,濟源市中原水產公司杜老板售魚間隙向筆者說起了自己的經營情況。像中原水產公司這樣的養殖企業在小浪底庫區就有8家,帶動農戶500余戶。
近年來,在濟源市委、市政府的引導下,該市緊緊圍繞“漁業增效,漁民增收”這一宗旨,加大了在水面這一被稱為農民的“第二責任田”上的耕耘力度,奏響了漁業為民的樂章。
漁民增收“富民曲”。依托水域資源豐富、水質良好的優勢,該市搶抓機遇,通過規劃、引進、引導、扶持等措施,促進了該市漁業的快速發展。圍繞全市漁業規劃,在小浪底水利樞紐投入運營時起,該市就引進了外地的捕撈戶,帶動了一批農民下水“撈金”。同時,通過示范帶動、加大技術培訓等措施,引導農民進行水產養殖,市政府出臺了促進水產養殖發展的扶持政策,有力地促進了水產養殖業的發展。積極調整漁業產業結構,大力發展休閑漁業,是該市漁業發展的又一個著力點。目前已建成休閑漁業基地5家,年接待人數突
破2萬人次。農民的主動、政策的帶動、技術的推動,確保了該市漁業穩定快速發展。預計今年該市水產品產量達到2.5萬噸,漁業綜合收入逾2.8億元。漁業已成為農民致富的一個新興產業。
為民辦事“惠民曲”。堅持以科技為動力、以項目為抓手,做好為民服務工作。一是以漁業重點村鎮為基地,加大技術培訓力度,為農民建立了漁業科技書屋,免費配置了養殖技術光盤、水產養殖書籍等。二是加大項目爭取和實施力度,有力地促進了新品種、新技術的引進。累計實施漁業項目10余項,投入無償資金200余萬元,引進新品種5個,推廣新技術5項,新建了大鯢馴養繁殖繁育場和流水養殖鱘魚基地,成功申報河南省無公害水產品生產基地5家,創建農業部水產健康養殖示范場2家,有4個產品獲得農業部農產品質量安全中心檢測,準予使用無公害農產品標志。累計發放機動漁船燃油補貼和漁業貼息貸款500余萬元,為漁民辦理了漁業互助保險,提供風險保障額3810萬元。
資源利用“和諧曲”。為了確保漁業資源可持續發展,該市在實行控制捕撈強度、打擊非法捕撈的同時,從2002年開始,在重要水域實行了禁漁期制度,累計投入資金200余萬元,增殖放流黃河鯉魚、鰱魚、鳙魚等經濟魚種1550余萬尾,有力地促進了資源修復,為漁業生態環境改善和漁民增收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漁業工作取得的可喜成績,也受到了上級的肯定,該市漁政管理部門先后獲得“全國漁業文明執法窗口單位”、“全國漁政工作先進單位”、“河南省漁政船檢工作先進單位”、“全市科技興農先進單位”等榮譽。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