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昨日,煙臺科學技術獎首次頒發科技合作獎,東方海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將30萬元獎金收入囊中。10多年前,東方海洋只是一家傳統的海水養殖、加工企業;而如今它已轉變成具有較強自主創新能力的高科技企業,總資產從成立之初的1千萬漲到21個億,躋身中國水產加工貿易25強。
東方海洋用10年完成了蛻變。是什么力量支撐東方海洋一步步走向強大?頒獎典禮過后,公司負責人車軾向記者娓娓道來。
通過合作解決人才技術資金難題
公司成立之初面臨不少困境,人才、資金、技術缺乏。“僅有幾十個人員,主要做技術服務。”車軾告訴記者,東方海洋前身為煙臺市水產技術推廣中心,1998年作為煙臺市五十家“事改企”試點首選單位完成改制,改制之初資產僅有1千萬;2001年,正式更名為山東東方海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注冊資金2.4385億元。
“向合作要科技,向科技要效益。”面臨困境,東方海洋把發展的眼光瞄向合作。1995起,公司陸續和中科院海洋研究所、中國海洋大學、中科院煙臺海岸帶研究所、煙臺大學、俄羅斯科學院遠東分院海洋生態研究所等國內外一系列科研機構展開合作,構建科技創新平臺、產學研合作新機制,加強人才隊伍建設,逐步走上“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科技創新之路。
因資金缺乏,2008年東方海洋設立了科研開放基金,先后委托了中科院海洋所、中國海洋大學、中科院煙臺海岸帶研究所、淮海工學院研究項目11項,已授權國家專利8項,其中1項已產業化。“打鐵還靠自身硬,人才是競爭的核心動力。”面對人才缺乏,東方海洋先后聘請了包括4名院士在內的11名高層次專家,成立技術委員會;聘請國內外18名專家、學者作為客座研究人員;培養碩士研究生15名,博士生1名,接收博士后12人,充實高端人才隊伍。
通過合作,人才、技術、資金問題一一得到解決,東方海洋逐步展翅騰飛,不斷將科技合作轉化為實實在在的經濟社會效益。
科技合作帶來實實在在的利潤
2005年,東方海洋建立海帶配子體克隆產業化技術體系,培育出“東方2號”“東方3號”雜交海帶新品種,累計生產苗種88億株,新增利潤906萬元,稅收77萬元,新增利稅8.3億元。
自主研發多孔懸浮流化環填料、自動化控制精準計量投餌機、池底污物生態捕集器等設備,填補國內空白,新增利潤3200萬元,稅收400萬元。
值得一提的是,僅膠原蛋白系列產品、大西洋鮭商品魚、海參、海帶苗4個研究項目,僅2009年至2011年間,新增利潤約25542萬元……利于構建我國高效低碳生態養殖模式、促進漁業資源增殖、修復和可持續利用,帶動海洋漁業從“資源掠奪型”向“耕海牧漁型”轉變。
“東方海洋的發展歷程正好詮釋了科技合作獎設置的初衷。”市科技局工作人員表示,今年煙臺首次將“科學技術合作獎”納入科學技術獎頒發,授予與國內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技術開發機構等合作的本市企事業單位和合作方,以及對煙臺科學技術事業做出重要貢獻的外國專家或組織,設立的初衷是為了鼓勵企業加大產學研合作力度。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