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產品均有中國有機產品認證
干魚、凍刀魚、各種鮮活海產還有高價的海參……臨近年末,通過對市場的走訪,記者發現當前在價格相對穩定的同時,干海產品市場又見升溫。不過隨著近來本報一度報道了煙臺海參靠特殊“工藝”增重等消息以來,食品安全問題又讓消費者一時間難以出手 。29日 ,在記者對島城一專業生產帶有有機產品認證海產品青島大禹漁業有限公司進行探訪中獲悉,如今生產者想要既保證食品安全又兼顧產量和質量還真是有困難 ,為此,規模化干脆靠高投資用聰明的科技來解決問題。
市場:凍干海貨又到集中消費期
青島靠海,海貨少不了。12月29日,記者對市場走訪發現 ,近期各大超市中各種海鮮禮盒逐漸又占據了促銷臺的有力位置。30日記者比對11月30日以及 12月29日城陽蔬菜水產品批發市場的價格發現 ,一月中,除了魷魚的批發價每公斤上漲了2元現價24元外 ,其他大多水產品的價格都沒有變化,個別高價的只有牙片魚、鱸魚、加吉魚。
不過升溫的市場的背后不少消費者在選購時還充滿了疑慮。采訪中就有消費者表示自己在閱讀了本月20日探訪煙臺揭開干海參依靠刷鹽、刷糖等“工藝”增重的消息后,還從親戚朋友那里也聽說如今婚宴上的海鮮都“很便宜”的一些傳聞。嚇得她如今謹慎了很多,“過節我也想給老人買點海參或者其他的,可說實話我也不會看,也不會挑,除了活的海鮮現在敢放心買回家,其他的我干脆不去買……”
揭秘:生產運輸環節容易“摻假”
提起現在略帶“尷尬”的凍干海產品市場,業內專業人士透露這種情況確實存在,專業人士告訴記者,比如有些單位年底都有作為福利發給員工凍魚的“習慣”,但實際上這些凍魚是不是真那么“靠得住”?作為業內看都是值得懷疑。
“實際上,在凍干海產品加工過程中,還有很多普通市民不知道的東西。”他舉例說,但凡消費者都會喜歡購買新鮮的海貨,可如何保鮮,里面使用保鮮劑的就很多。“比如刀魚、鲅魚,打撈一離水就死,只能冰凍運輸。”對方介紹說,通常經歷每次倒手過程,海貨也都會重復解凍、增添保鮮劑、重新冰凍打包的環節,“保鮮劑”往往被添加多次不好說,而且因為保鮮劑的成本也不一樣,這也“成就了”廉價保鮮劑的市場份額,“很多人說拿回去吃的凍魚基本沒有魚味或者有邪味,就是冷凍時間長以及保鮮劑肯定加得不少……”
冰海貨有的“不靠譜”,干海貨同樣有著不為人知的一面。采訪中,對方向記者介紹說,在傳統工藝中,干海產品不僅需要露天晾曬,要想味道好最好還需要一定咸度的海風來風干,但這樣,特別是夏秋季節,對于企業來說需要露天晾曬同樣會引來大量的蒼蠅等飛蟲。這種情況下,需要滅蟲,許多生產企業必然要在產品本身上動腦筋 ,要么加大人工看守力度,有的甚至會適量噴打滅蟲藥物,食品安全可想而知。
探訪:晾曬場做成自動的
在島城主要海貨產區膠南的瑯琊港邊上,有著島城在海產品領域獲得國家無公害有機食品認證的青島大禹漁業發展有限公司。經其工作人員介紹說,除了擁有自己的專業船隊、兩千平方米專業恒溫冷庫,以及大規模生產加工車間 、制冰車間外,為了從源頭保證凍干海產品的質量達到國家和出口相應標準,他們自己還設計定做的專業智能化電子設備,為的就是打造一個從海產品源頭到深加工產品完善的產業鏈條。
為能把鮮海貨處理成干海貨,這里有青島唯一的一個大型立體式晾曬廠。“單層面積是1000平方米,一共10層,就在海邊,一年四季都可以吹海風 。”大禹漁業的工作人員表示,比如他們這里出產的瑯琊臺牌系列干魚產品,就是通過將新鮮的海魚洗凈后簡單經過蔥、姜、鹽、花椒等作料腌制后就回送到這個立體晾曬廠。“制作干魚,最不能缺空氣流通,不能完全封閉否則容易引起腐爛。”為了解決招蒼蠅這一問題,記者還被告知這個晾曬場主要構成除了頂棚是做過透光處理的整體材質外,四周全部是由不銹鋼紗網構成的。此外,記者還被告知為了控制溫度和干濕度 ,這里面還配備了冷凝風機,必要的時候“抽”海風來這里。最終,這樣條件下的產品經過真空包裝才能符合嚴格的國家有機食品以及海產品出口的標準。
進步:網箱是電腦控制的
“你看,這個就是我們設計的懸浮式網箱。”在青島大禹漁業有限公司工作人員的帶領下,在瑯琊港邊上,記者見到了一個巨大類似“飛碟”狀的設備,走近了才能發現 ,一個個黑色的浮筒上面還連接著許多規則的閥門和管道。工作人員介紹說,除了魚類海產品主要依靠船隊遠洋捕撈外 ,而這種網線主要作用就是養殖用的,平時懸浮在企業自己3000畝海田的水下10~15米處。網箱里面投放的主要是海參、海帶,還有蝦類。“這樣搭配在于完善一條食物鏈,蝦米吃海帶,海參又吃蝦米的排泄物和海泥,也就避免了人工喂養這一步,近乎還原了蝦類和海參的天然生長環境。”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在海上還有專人通過平臺進行控制,監測養殖的水溫,手工或者自動針對天氣調節懸浮的深度 。大禹漁業工作人員表示,通過數字化養殖的好處,不僅是無污染,提高了傳統散養的“收成率”,而且最大程度上避開了臺風的影響,保證了收益。不過這樣,背后的代價是成本的高昂。工作人員表示,“每個這種懸浮網箱的造價大概在5萬元上下,一期我們總共投放了500個,隨著后續設備的上馬,全部的投資約在2.5億元。”此外,記者還了解到,因為一個人最多才能照看10個智能網箱,當前企業為此還專門配置了50名專業人士盯著平臺操作。文/圖 王川
鏈接:
消費者分辨問題放心購買?有技巧!
據島城有關媒體報道稱,在2008年,島城市面上的干海產品就存在種類多、品種全、質量參差不齊、價格也相差很大的情況。當時,曾經在工商部門現場檢測中,工作人員現場就收到了許多市民送檢的如海參、顏色漂亮的海米等問題產品。
那消費者如何才能區分呢?記者了解到,傳統有所謂的四個分辨步驟:一看大小是否勻稱、色澤是否鮮亮,二聞下有無異味,三嘗新鮮程度,四試水分大小。可30日業內人士也坦然告訴記者說這些辦法作用有限,大多數時間是真正開封吃到嘴里,才能感覺不對頭,為此,選擇合適的品牌同樣重要。青島大禹漁業有限公司的專家建議說,消費者真要想自用放心或送禮得當,還是應該選擇市場中那些帶有無公害農產品、QS、中國有機產品等質量體系認證的品牌干海貨。“畢竟普通消費者平時根本無法接觸這個領域,沒有多年的經驗想單純通過感覺來購買依然具有很高的不確定性。”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