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傳統的保鮮膜是從石油中提取合成的,這種材料很難降解,造成了嚴重的“白色污染”;中國海洋大學食品科學與工程學院五位老師發明了可以吃的保鮮膜。昨天,記者從山東省青年創業大賽了解到,海大提交的“可食性包裝膜”項目在創意組中脫穎而出,獲得大賽亞軍。據了解,從魚皮、魚鱗、魚骨里提取膠原蛋白做成的包裝膜,不僅可以直接食用、保鮮時間長效果好,而且價格也不貴。
魚皮蝦殼造出保鮮膜
海大食品科學與工程學院博士趙元暉是發明“可食性包裝膜”團隊中的一員。他告訴記者,“可食性包裝膜”的主要原材料有兩種,一種是魚皮、魚鱗、魚骨里豐富的膠原蛋白,另一種是從蝦殼、蟹殼里提取的殼聚糖。膠原蛋白有良好的保鮮效果,殼聚糖能抑菌,在一定溫度下,這兩種物質可以合成一種溶液。 “鮮蝦在‘保鮮溶液’里浸一下,它的表面就出現一層保鮮膜。 ”趙元暉說,實驗證明這樣處理的蝦保鮮效果非常好,保鮮時間比用普通方法延長了一星期。
技術變一變產值上億元
“被當作加工廢棄物的魚皮、魚鱗、魚骨目前主要用來做魚粉,每噸售價800元左右。”趙元暉介紹,根據國際國內市場的行情,制成膠原蛋白和可食性包裝膜能增值上百倍,預計每年可新增十幾億元產值。關鍵是我國原材料非常豐富。
“可食性包裝膜”的造價并不高。趙元暉透露,魚皮明膠價格相對低廉,按2010年國內市場價格測算,魚皮明膠價格為8萬元/噸,每個食品內包裝袋需用0.4克明膠,那么,包裝袋單價就應該是0.032元。據統計,全球包裝材料與容器的消費市場規模,在2000年已達5000億美元,市場需求非常廣闊。而隨著工藝的不斷改進以及產量的不斷提升,薄膜袋價格還會有更大的下降空間。
在山東省青年創業大賽上,由海大九名學生組成的團隊當起了產品“推銷員”,專家評委們對專利的興趣非常濃厚,好幾家公司也追了上來,想要進一步了解生產工藝。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