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山東青島市黃島區擁有全長282km的海岸線,海灣14處,海島7處,海域面積5000平方公里,是陸域面積的2.5倍。守著如此的寶藏,如何實現海洋資源的合理化配置在發展藍色經濟的大背景下就顯得尤為迫切。正逢其時,一個叫做“碳匯漁業”的新理念正在進入人們的視野。
黃島區海洋漁業局負責人介紹,所謂的“碳匯漁業”是指可以直接或間接降低大氣二氧化碳濃度效果的漁業生產活動,如藻類養殖、貝類養殖、濾食性魚類養殖、增殖放流、人工魚礁以及捕撈業等,發展“碳匯漁業”是藍色經濟實現低碳、環保的重要途徑。
長期以來,漁業養殖因為將大量殘留魚餌、抗生素等廢污水排入海水中,對海洋造成污染,從而影響海洋漁業資源可持續利用,同時易造成赤潮等海洋生態災害。赤潮分泌的毒素,有些可直接導致海洋生物大量死亡,有些甚至可通過食物鏈傳遞,造成人類食物中毒。
據了解,海洋中貝類生物的外殼主要成分是碳酸鈣,它的生長需要消耗很多二氧化碳,是很好的碳匯生物。據統計,海洋生物每年可以捕獲和儲存870萬―1650萬噸二氧化碳,幾乎抵消了全球運輸部門的碳排放量。
在藍色經濟戰略的指導下,黃島區漁業企業大力發展生態養殖,循環經濟,在積極發展碳匯漁業、加速漁業轉型升級行動的同時,一個集海洋資源保護、漁業資源增殖、農牧化養殖等功能于一體的“碳匯漁業”框架正在形成。
人工魚礁
“變身”碳匯機器
青島魯海豐集團開發的石嶺子人工魚礁項目從2010年4月開始建設,已完成投資2.2億元,相繼投放大石塊、混凝土構件、處理后舊漁船等進行人工造礁。
1月15日,記者跟隨魯海豐的牧魚人從薛家島街道辦駐地南部碼頭出發,行至6公里處的海域內,可以遠遠看到一片礁石區。這片礁石看似與天然礁石無異,而內容卻大不相同:從水面到水底,是一片200公頃的天然牧場,在海藻密布的“森林”里,各種貝類、魚類在這里聚集繁衍。據每天巡視的牧魚人介紹,三年前,漁民在這邊海域已經找不到什么魚,自從下了人工礁石,現在幾分鐘就能釣上魚來,而且還有許多稀罕品種。
青島魯海豐集團的辦公室主任汪顯剛說,人工魚礁不僅可以收獲數量可觀的魚類,而且魚礁區形成的大型天然漁場,可以發展休閑漁業,帶動濱海旅游、觀光、垂釣等項目的發展,其綜合經濟效益將十分顯著。
海洋牧場更重要的作用,不僅僅在于短期的經濟效益,還在于長遠的生態修復功能。據介紹,海洋牧場從初級藻類到小魚大魚,逐漸形成了完整的海洋生態系統。在人工魚礁的保護下,一方面,能夠推廣生態養殖方法,改變過度捕撈的老辦法,把捕魚變成牧魚,牧養出天然海產品。另一方面,則利用藻類和貝殼類捕獲二氧化碳的能力,凈化周邊環境。
數字立體養殖
杜絕人工喂養
如果說大力實施人工魚礁、建設海洋牧場,是碳匯工作中的“加法”,那么實施數字化深海網箱養殖,節能減排,則是黃島區對碳匯漁業進行的“減法”探索。該養殖方式使漁業養殖空間布局從淺海拓展到了深海,從人工喂養跨越到利用生態鏈自然生長,推動了漁業養殖轉型升級的革命。
在黃島區瑯琊鎮的齋堂島南有一片3000畝的海域,水下五米處海帶利用光合作用健康生長,水下十米處是吊養的鮑魚,鮑魚以海帶為食,其排泄物則是最下層附著機上的海參最好的食物來源。青島大禹漁業有限公司從2012年4月份開始在這里發展了一種數字化深海網箱立體養殖技術,掀起了上中下三層綜合利用生態養殖的革命。
“這是‘碳匯漁業’中最典型的養殖方式,不但不會造成任何污染,而且海帶、鮑魚和海參作為天然海洋凈化器和固碳生物,它們的成長就是對低碳環境最好的貢獻。”大禹漁業總經理陳寶華介紹,該項目被列為2012年的山東省藍色經濟示范項目。此外,在齋堂島南另有一萬畝的立體網箱養殖基地正在籌備中。
深水網箱在數字化技術的控制下,可實現水深自動調節,生長狀態全面監控。克服了傳統網箱養殖的缺點。陳寶華介紹,為了保證懸浮式網箱實用性,他們刻苦攻關,如今已經取得了包括網箱自動升降技術、防側翻技術等多項專利。“我始終認為,還原漁業的原生態養殖環境,避免人工喂養的污染,才是漁業發展的方向。”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