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人民日報》2012年6月26-29日04版《求證·探尋喧嘩背后的真相·關注水產品質量安全》系列報道中再次把公眾的目光聚焦在水產品食品質量安全。
大閘蟹和黃鱔使用激素、抗生素的傳聞由來已久。有網文稱:“養殖戶用避孕藥快速催長大閘蟹;香港賣的大閘蟹都是激素養成的”。網文引起人們的擔憂。這個網帖在網上已經存在10多年,主要由耶魯大學教授陳志武的一段話和香港《壹周刊》2001年的一篇報道《狂喂抗生素,毒蟹襲港》組成。香港《壹周刊》的報道當時在香港引發軒然大波,香港食物環境衛生署立即抽取樣本做抗生素及雌激素化驗。一周后,化驗結果公布——27個大閘蟹樣本全都合格,還了大閘蟹一個清白。黃鱔與避孕藥的“纏綿”史則始于世紀90年代末。
大閘蟹和黃鱔使用激素、抗生素原本是陳年舊聞,也經過無數次的辟謠。它們隔三差五地被拿出來炒作,折射出的是公眾對水產品質量安全誠惶誠恐的心態。
謠言也并非毫無根由。今年以來,長沙水產品市場監測出孔雀石綠、廣州一養殖戶使用違禁藥被捕、麻醉藥運魚等與水產品有關的食品問題不斷挑戰著公眾脆弱的神經,帶給公眾更多的是草木皆兵的心理。對于食品安全,人們的思想觀念是“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這給謠言的傳播提供了便利。
謠言止于智者,智者的聲音需要公信力的媒體作為載體。通過采訪權威專家和政府相關部門澄清了水產品食品質量安全喧囂背后的真相。可以說,在一定程度上,《人民日報》求證欄目此系列報道是對大閘蟹、黃鱔使用激素、抗生素傳聞的蓋棺定論。
舊聞新知,借助大閘蟹、黃鱔使用激素、抗生素傳聞的報道,求證欄目還全面客觀地報道了目前我國水產品抗生素、激素的使用情況。
報道中,國家獸藥安全評價中心主任、中國農業大學動物醫學院院長沈建忠教授表示,在目前情況下,抗生素是控制動物細菌感染性疾病的主要手段。一些人畜共患病原菌尤其是耐藥病原菌感染時,如果治療不及時,細菌會從動物傳染給人類,導致人的感染、發病甚至死亡。少量的抗菌藥物,如桿菌肽鋅、黃霉素等,在亞治療劑量下對動物具有促進生長、提高飼料轉化率的作用。同時,沈教授還指出,從食品安全尤其是抗生素耐藥性產生和傳播的角度看,限制或者最終禁止在飼料產品中添加抗生素是未來發展趨勢。報道稱,我國水產品獸藥殘留限量標準已與國際接軌,限定最高殘留標準的獸藥種類及具體限量值設定達到發達國家水平。
與此同時,報道還指出了職責不明、監管缺失是我國水產品質量安全管理的頑疾。記者調查發現,目前我國水產品質量安全管理涉及到4個主要部門,農業部門重點負責水產品在養殖環節安全;質檢部門重點負責水產品加工環節安全;工商部門重點負責市場安全;食藥部門負責餐飲安全。而水產品離開產地、進入市場之間,則屬于監管的真空地帶。水產品在販運過程中的情況如何,水產品進入市場時的情況如何,沒有部門可以提供相關做法及數據。
水產品怎樣才能更安全?監管實現無縫銜接,產品建立追溯體系是關鍵。據了解,目前江蘇正在建立水產品安全可追溯體系。從太湖蟹苗種培育到成蟹養殖進行全程電子系統監控,采用條形碼追溯系統,出口產品采取二維碼追溯系統,市場運銷和出口的全過程實現網絡、短信或語音查詢。示范產品依法實施生產檔案記錄、用藥休藥期、包裝標識、質量安全追溯和產地準出制度。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