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金兵正在為大鯢做“體檢”。
“快看,又長了喲,73公分,7斤半重!”1月25日下午,九龍坡區陶家鎮文峰村大鯢養殖戶唐金兵小心翼翼地將池中的大鯢抱進盆里,為其做“體檢”。
“算上種魚,我一共飼養了2000尾大鯢。”唐金兵是退伍軍人,2011年3月的一天,他和朋友在一家餐廳吃飯時,看到一斤大鯢要賣5000元,利潤較大,而他以前在陜西當兵時也養過大鯢,就想在重慶試一下。當年10月,他從陜西漢中市拉回了120尾開始試養。
大鯢就是俗稱的娃娃魚,是珍貴的兩棲動物,多在山澗溪流中生存。大鯢很嬌貴,記者去采訪,要先經過消毒池,防止帶入病菌。在地下養殖房里的大鯢,每條都有健康檔案,記錄它們的體溫、食量、膚色和病情等。
“一條大鯢從幼苗到上市至少要養2年,所以養殖過程要有耐心,還要細心,勤觀察、做好消毒、科學喂食。”唐金兵的老丈人沈中華來自“大鯢之鄉”——陜西漢中,從事水產行業多年,經驗豐富,現在由他專門負責養殖技術管理。“水從井里打來,要經多次過濾、凈化,才能接入水池,并不斷換水,防止病菌侵入。餌料主要是小魚小蝦、泥鰍等,要先用鹽水消毒,千萬不能暴飲暴食。重慶夏天太熱,還必須開空調,讓室內溫度保持在18到28度之間。”沈中華介紹。
“大鯢喂到3.5斤就可以銷售,預計今年5月起,將有750公斤大鯢陸續上市。按每斤1200-1500元的市場價,這批大鯢的毛收入在200萬元左右。”唐金兵高興地說,這種仿生態養殖的大鯢風味獨特、營養價值極高,已成為時下不少餐廳、飯店的新寵。
當地農戶也從中嗅到了商機,紛紛前來觀摩學習。村民何銀富養了10來畝的“四大家魚”(草魚、白鰱、花鰱、鯽魚),今年也開始學養大鯢。他告訴記者,村里的養魚戶大都是靠養傳統的“四大家魚”賺錢,對養殖大鯢的市場、技術都了解不多,要不是親眼目睹,真不會相信養大鯢能賺這么多!
唐金兵介紹,飼養和銷售大鯢必須要取得《水生野生動物馴養繁殖許可證》和《水生野生動物經營利用許可證》。目前,他的“公司+基地+農戶”模式已基本成型,已與村里五家農戶達成協議,把魚苗賣給他們,統一技術、統一管理,待大鯢可上市時再從農戶手中收回,統一賣向市場。
發表評論 |
用戶昵稱: | |
評論內容: |
|
滑動完成驗證: |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綜合新聞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