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葉士倫正在檢查附著于波紋板上稚貝的生長情況 何宇 攝
今天是除夕夜,在這個闔家團圓的日子里,浙江省舟山市嵊泗縣的科技養殖員葉士倫卻依然在崗位上,24小時緊盯著正處在關鍵時期的厚殼貽貝。面對這不能回家的遺憾,他笑笑說,過年就和貽貝呆一塊了。
9日,記者來到舟山嵊泗縣金平鄉厚殼貽貝育苗基地,看到葉士倫正穿梭在餌料培訓室和貽貝育苗室之間,觀察水池里的幼苗。他不時測量水溫,往水池里投放餌料,還和其他技術人員一同探討問題。
看著自己培育出來的稚貝漸漸地開始附著在波紋紙上,葉士倫欣喜的告訴記者,“這些都是存活下來的貽貝苗,不出意外,將全部可以培育成成品苗種。”
記者了解到,葉士倫今年52歲,從事養殖工作已近三十年。作為該縣特聘的養殖科技人員,今年春節卻依然需要在崗位上繼續養殖工作。“這幾天是厚殼貽貝養殖的關鍵時期,要24小時緊盯苗種的生長情況。”葉士倫說。
所謂的“關鍵時期”,就是指貽貝從浮游幼體轉變為稚貝的這段時間,水溫、水質、光線都對幼體的影響較大,存活率僅為30%。“這個關鍵時刻也可比喻為小蝌蚪逐漸變成青蛙的過程,我們不能懈怠,不然所有人的努力都前功盡棄了。”葉士倫說。
葉士倫還記得,曾經一次,在晚上12點檢查厚殼貽貝幼體時,監測到其生長狀況還處于良好。可等他早上5點起來再去看時,所有的厚殼貽貝幼體全部死光,經濟損失達到50余萬元。
正是因為如此,這個除夕夜,葉士倫不能回到20海里之外的嵊泗縣枸杞鄉的家中。他說:“過年就和貽貝苗呆一塊了。”
記者了解到,葉士倫始終30年如一日地工作著。對葉士倫甚為了解的舟山市嵊泗縣科技局總工程師周民棟告訴記者,漁民出生的葉士倫憑著對養殖工作的熱愛,一直堅守在這個崗位上。從早期參與研究小刀蟶、邊淺蛤等水產養殖項目,到現在探索厚殼貽貝養殖,他都參與其中,研發成果產生了較好的經濟效益。“單單是厚殼貽貝養殖項目,就可為本地1000多戶的養殖戶、5000多戶漁民帶來直接的經濟效益。”周民棟如是告訴記者。
周民棟希望有更多像葉士倫一樣的人扎根在海島,他說,由于交通不便,海島技術人員非常緊缺,希望有更多的科技力量加入,我們也會大力培育、挖掘技術人員,力求讓科研項目提高到新的水平。”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