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中新社宜昌2月9日電 題:三峽壩區養魚人的寂寞除夕
記者 劉良偉 郭曉瑩
2月9日,農歷臘月二十九,由于剛剛迎來新一輪降雪降溫天氣,三峽壩區的早晨特別寒冷。和平時一樣,一大早,郭柏福便開始了一天的工作。
郭柏福是中國長江三峽集團公司中華鱘研究所物種保護研究室主任,他工作的地方,是位于三峽壩區“腹地”的中華鱘養殖基地,主要開展中華鱘全人工繁殖試驗研究。這里遠離城市的喧囂,壩區的人們都習慣稱這里為“基地”。
進入“基地”,映入眼簾的是兩口大水池,各種長江珍稀魚類在池內游弋。不遠處,一棟簡陋的平房,是工作人員的辦公室,宿舍和食堂是位于大門外百米處的另一棟平房。雖然已是除夕,但“基地”冷冷清清,絲毫沒有節日的氣息。
“基地”建于2008年,不僅承擔著科研任務,還承擔著養殖任務,養殖著包括中華鱘、長薄鰍等在內的長江珍稀魚類2000多尾。這些“國寶”需要精心“伺候”,“基地”全年無休,工作人員不能回家過年已成為常態。
“過年期間,值班人員有限,幾個人把‘基地’管理好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郭柏福說,春節期間,每天有3個人值班,工作人員需要定時投喂,不定時巡視、監測、清淤。事情雖不算多,但是很瑣碎。
3個人,2000多尾魚,遠離城市,遠離親人,在別人看來,在這寂寞的“基地”,時間漫長乏味。但對郭柏福和其他“基地”工作人員而言,這種寂寞與堅守已經成為一種習慣。
“我們希望通過人工繁殖、放流等手段,增加中華鱘的種群數量,防止這一古老物種的滅絕。”郭柏福說,2012年,中華鱘親魚在全人工繁殖條件下,產卵規模已達到野生中華鱘自然繁殖的水平。“基地”水池中就有400多尾2012年繁育的“子二代”中華鱘,如今它們身長已經達到10厘米左右,健康狀況穩定,已經順利完成馴食工作。今年四月,它們中的一部分將被放流回長江。
“但從長遠來看,僅僅依靠人工繁殖,中華鱘并不能走出危境,我們最美好的愿望是讓中華鱘完完全全地實現自然繁殖。”郭柏福說,中華鱘是長江生態環境的“風向標”,讓中華鱘在自然環境下生存下來,是所有中華鱘保護與研究工作者的愿望,這有賴于全社會的努力。“如果這一天早日來臨,我們現在忍受的孤單與寂寞又算得了什么?”
巡視、監測、投喂,做完這些工作的時候,已經是中午,郭柏福和同事劉保昌步行到食堂吃午飯,一盤農家熏香腸,是廚師自己從家帶來的,為這頓簡單的“團年飯”增色不少。
窗外,久違的太陽終于露臉了,霧靄漸漸散去,三峽大壩附近水面閃爍著粼粼波光,一派安瀾。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