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2月12日,筆者從三門縣海洋與漁業局了解到,去年,三門青蟹養殖面積達到8.8萬多畝,比2011年增加5000多畝,總產量達到1.26萬噸,實現產值5億多元,分別增長1.4%和1.6%,穩中有升。那么,三門青蟹為何取得養殖面積、產量、產值“三增”呢?這其中有諸多原因,我們去探究一下。
三門縣是“中國青蟹之鄉”,海洋資源豐富,養殖條件優越,產量占全國的九分之二,全省的五分之三,從業人員達到3萬多人,占全縣漁業經濟總量的26%,成為全國最大的青蟹養殖基地。但由于2005年到2007年病害多發,青蟹養殖面積逐年下降,只有6萬多畝。去年,該縣深入實施“海洋強縣、綠色發展”的戰略,積極引導和鼓勵沿海農民大力挖掘海洋資源,開發塘地、淺海灘涂,發展青蟹養殖,凡是可以開發的地方農民都把它開發出來,全縣青蟹養殖面積穩中有升,發展到8.8萬多畝,比2011年增加 5000多畝,其中淺海灘涂增加3000畝,為提高總產量打下了基礎。
開展養殖技術培訓,提高養殖技術水平。去年,該縣海洋與漁業部門分區域組織養殖戶共舉辦了青蟹養殖技術培訓班14期,邀請省、市水產部門、科研院所專家為養殖戶舉行了4次專題講座,2萬多人參加聽課。并開展科技示范、科技入戶、街頭宣傳咨詢等活動,向養殖戶傳授養殖技術,共分發技術資料3萬多份。同時廣大養殖戶也不斷學習養殖技術,購買有關青蟹養殖書籍資料,認真學習鉆研,在養殖中碰到技術難題及時向海洋與漁業部門專家請教,不斷提高養殖技術知識,為青蟹優質高產提供了技術支撐。
實行科學養殖,提高質量產量。廣大養殖戶實行科技創新,在養殖前對養殖塘進行清塘暴曬,殺菌清毒,引進清潔無污染、無病毒的海水;選用三門灣自然野生青蟹苗種放養,控制養殖密度,采用鮮活飼料定時定量投喂;在養殖中,各養殖企業、合作社、養殖戶嚴格按照國家綠色、無公害食品操作規程和要求,使用低毒低殘留的專用獸藥,確保產品安全,并經常檢測水質水溫,定期換水,做好疾病預防,提高了青蟹品質和產量。
搞好技術服務,提供養殖保障。在養殖前,三門縣水產技術推廣總站組織技術人員深入各養殖企業、合作社、養殖塘幫助他們調整養殖結構,開展技術指導;在養殖中,經常檢查觀察青蟹生長和病害發生情況,發現問題及時幫助解決,做好病害預防,促進青蟹健康生長。同時,三門縣農業銀行、農村信用合作聯社等金融部門,多方組織信貸資金,并組織人員送貨上門,為養殖戶發放小額支農貸款,解決養殖戶生產資金不足的困難。據了解,去年全縣金融部門為養殖戶共發放專項貸款2億多元,有力地支援了青蟹生產。
加強基礎設施建設,養殖條件得以改善。為了使養殖增效、養殖戶增收,去年,各養殖企業、合作社、養殖戶加大投入,自籌資金對老養殖塘布局進行了重新規劃設計和改造,優化了路、電、水、閘等設施,建成標準化、生態化、設施化養殖塘,大大改善了養殖條件。據了解,全縣共投資5000多萬元,改造面積2萬多畝,改造后青蟹畝產量增加10至15公斤,綜合養殖效益平均每畝增加1000元以上,提高了經濟效益。在此基礎上,該縣還采取“以補代獎”的形狀,加快省級現代漁業園區建設,去年共投資了 1500多萬元,建成以青蟹為主的主導產業園區1個,面積1250畝,特色精品園1個,面積300多畝,為全縣起到了示范作用。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