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開欄的話:近年來發生在我國的各類食品安全事件,說明處于經濟社會發展和轉型期的我國,食品安全制度設計存在漏洞,行政執法監管存在斷檔,百姓對食品安全的認識尚未從農耕時代的吃飽思維向新時期的安全思維進行轉變。
轉變,即轉換改變,在轉換和改變人們對食品安全認識思維的同時,到底有多少人誤讀了食品工業化?有多少食品是被商家玩弄文字游戲“戲”說百姓?又有多少原本優質的食品在人們盲打、亂打的同時對其誤會更深?
食事求證的意義正源于此。
這里是食品安全科普知識的大講堂,讀者從這里可以了解到更加真實的食品安全知識,從而不斷糾正人們對部分食品的認知誤區。
這里是科學與真知的陣地,我們將用科學的真實武裝媒介,帶領消費者走出誤區,給食品安全予以科學的定位,避免“偽專家”和“偽科學”誤導公眾。
透明產生信任。中國的食品產業理應在陽光下成長,科學家與媒體工作者具有不同的專業領域,但是我們承擔著共同的責任。只有彼此更加坦誠,以降低食品安全風險、促進消費者健康為目標,以還原科學真實為己任,從點滴做起,確保消費者身體健康和飲食安全!
《食事求證》欄目,今天起與您見面。
食品造假延伸到魚翅了!
據中央電視臺2013年1月8日報道,假魚翅的成本僅需5元,其在市場上卻賣150元。5元魚翅的主要成分是:明膠+色素=仿魚翅;海藻膠+綠豆粉=魚翅;濃鹽酸水解調味液=魚翅精。
魚翅,沒魚什么事嗎?我們不妨求證一下。
據《中國烹飪百科全書》介紹,魚翅是“多種鯊魚、鰩魚、銀鮫魚等軟骨魚類鰭的干制品。魚翅有多種分類方法。按魚的種類分類,有鮫鯊翅、鯊魚翅、黃肉翅;按魚翅外觀顏色分類,有黃翅、白翅、青翅;按魚鰭的部位分類,有背翅、胸翅、尾翅;按魚翅干制過程分類,有加工翅、不加工翅;按加工方法和成品形狀分類,有明翅、大翅、凈翅……
魚翅造假者盜用上述魚翅的專業術語,玩弄文字游戲來“戲”說消費者,于是乎,“人工魚翅”、“合成魚翅”、“人工合成魚翅”的全新“術語”紛至沓來。“人造”也好,“合成”或“人工合成”也罷,這些“翅”,與自古以來的“海味八珍”(干貝、魚肚、魚子、魚唇、魚翅、海參、鮑魚、燕窩)無任何關系,也不是廣東人“無翅不成席”的“翅”。
經中國農業大學一位副教授介紹研究證明,經檢測的“明膠+色素=魚翅”,主要成分是明膠、海藻酸鈉、氯化鈣加了點色素。這里所謂的海藻酸鈉,是從海帶中提取的天然多糖碳水化合物,常被用于制作人造凝膠類仿型食品。當它由“仿型食品”變成“仿真魚翅”時,雖說人吃了不會危及其生命安全,但是也談不上有什么營養。
據浙江省消保委公布的調查報告證明,他們在2013年1月8日隨機抽查了10余家酒店銷售的價格不菲的魚翅產品,其DNA檢測均無鯊魚成分。浙江省消保委還委托浙江省公正檢驗中心檢測水產品市場的干魚翅質量,檢測結果也不容樂觀,有的真魚翅不是鎘超標就是甲基汞超標。一種名為“金鉤翅”的魚翅,鎘超標達10倍!目前,浙江省食品安全監管部門已查扣涉賺問題魚翅560多公斤。
始于宋代《宋會要》的魚翅入饌史證明,魚翅本身沒有味道,其鮮美滋味的奧妙在于湯。在傳統烹飪技法中,魚翅湯的配料,選用老雞、火腿等高檔食材,至少要熬制十幾個小時,方能如蘇東坡所說“火候足時它始美”。
這耗時費錢的烹制過程,在如今一些餐飲食品提供單位已被名為“魚翅精”的調料所替代,濃鹽酸水解調味液=魚翅精。
更為嚴重的是,在“魚翅精”調制的“魚翅羹”里,過量的濃鹽酸遇上植物蛋白里沒清除干凈的脂肪,可以生成三氯丙酮,有毒物質三氯丙酮可以對人體的腎臟、肝臟、生殖系統產生不良影響。
在筆者看來,對魚翅的誤讀和正解還不止于此。有專家指出,魚翅只是鯊魚身上的一種軟骨組織,其本身并沒有任何營養價值,在這種情況下,依然有人吃魚翅,其實,這些人吃的只是身份、面子和虛榮心。
筆者曾在2011年出版的《名人飲食經》中寫及“姚明婚宴無魚翅”:由于鯊魚數量急劇減少,海洋生態平衡面臨嚴懲威脅。野生救援協會(WILDAID)于2000年組織的“護鯊行動,從我做起”公益活動,得到姚明、李寧、劉歡等知名人士的響應和支持。
“沒有買賣,就沒有殺戮”。只要有更多的人參與到“護鯊行動”來,魚翅的消費就會減少,假魚翅對消費者身體健康的危害也會隨之減少,從而還人們一個健康的飲食。
寫到這里,筆者想起恩格斯曾經說過這樣一句話:人類每一次對大自然的無恥掠奪,大自然都無情地報復了我們。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