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每年這個時候都是刀魚的熱銷季節

崇明團結沙碼頭,漁民準備修補漁網好重新出海打撈刀魚。

買家賣家仔細看刀魚重量
再過半個月就是清明節了,又到了“長江刀魚”上市的季節,與往年一樣,今年正宗“江刀”的數量依舊稀少,但價格較去年同期下跌過半,為近年來最低。
在剛剛過去的周末,晨報記者先后探訪了崇明島東端的團結沙碼頭和素有“刀魚之鄉”美譽的江蘇靖江尋找刀魚蹤跡,在今年春季氣候略微異常,商務宴請大幅削減等因素的影響下,刀魚市場出現了微妙的變化。
與此同時,濫捕導致刀魚產量“一年比一年少”、市場缺少規范的定價機制等也是長江刀魚所面臨的問題。
[記者探訪]
探訪地一:崇明團結沙碼頭
沒了銷量,價格也高不了
刀魚和河豚、鰣魚并稱“長江三鮮”,現今長江鰣魚已十多年難覓蹤跡,河豚更多依賴人工養殖,使得刀魚成為喜好江鮮人們的不二選擇,尤其是近幾年,數量日益減少的刀魚更是屢創天價,令人咋舌的價格也成為刀魚的另一個標簽。
今年3月初就已經艷陽高照,刀魚的洄游也略有提前,長江下游的漁民早早行動起來,準備借著去年刀魚高價的勢頭大干一番。不過,現實卻與他們所想的有些差距。
“今年賺不到錢了。”周六上午,在崇明團結沙碼頭經銷刀魚的老板小寶面對記者詢問就直搖頭,“最近半個禮拜價格慢慢往上爬,但和去年、前年根本不能比,我們心里想的只是留住客戶,不賠就好。”
“今年春節較晚,天氣卻熱得早,酒店飯店都還沒有準備好,刀魚就來了,價格上不去。”據小寶介紹,今年2月底、3月初,崇明刀魚(俗稱“海刀”)剛開捕時,刀魚每斤價格基本不過千。“那些二兩半、成色較好的刀魚也就七八百元一斤,二兩左右的只賣到400多元每斤。”小寶補充說,在去年剛開捕的時候,“大刀”2000元一斤是能保障的。
小寶表示,另一方面商務宴請數量大幅下降,刀魚購買者少了不少。“月初價格還不到去年一半,但最少也要四五百元一斤,普通百姓買的少,飯店不來買,沒了銷量,價格也高不了。”不過,小寶表示,最近一周崇明刀魚價格明顯回升了。
探訪地二:江蘇靖江
開捕當天僅捕到8斤“江刀”
靖江素有“刀魚之鄉”的美稱。據說,長江刀魚從海里往長江里洄游,為了繁殖產卵,一路游來,經過江水的沖洗滋養,到靖江、江陰一帶都養足了膘。在行家看來,靖江的刀魚尤其美味。與崇明刀魚、“浙江刀”被俗稱“海刀”相對的是,靖江“本地刀”、“江陰刀”被行家稱為正宗的“江刀”,“江刀”的價格也比“海刀”要高不少。
刀魚數量連年減少
然而,由于刀魚數量連年減少,靖江漁民對于刀魚的熱情也逐漸減弱,靖江市漁政部門的公開資料顯示,今年靖江全市僅20多條漁船參與捕撈,而3月3日開捕當天,20多條船總計只捕到約8斤“江刀”。
上周日上午,靖江段長江起了大霧,記者驅車前往靖江八圩港這個曾是刀魚最多的地方。在八圩港內,記者看到四五艘漁船停在岸邊,并未出去捕魚,漁船內的漁民也都上岸回家休息,漁港顯得有些冷清。
在一間建造在石船上的板房內,記者找到了“江刀”經營者張小悅。據他介紹,上個周末由于氣溫回暖,刀魚的捕撈量慢慢增長,他一天能夠拿到手的刀魚有四五斤,“今天還沒有人來訂貨,你要的話,2300元一斤賣給你算了”。
不過,即使是開出了價格,對于能不能捕到魚仍心里沒底。“早上出去的船要中午左右才會來,按照前兩天的情況,四五艘船總歸能捕到一些的。”張小悅有些無奈地說,為了追求產量,很多漁民開始往入海口捕撈,“魚子魚孫”也被濫捕,能夠洄游到長江靖江段的刀魚勢必越來越少。“今年價格又不行,原來是‘有價無市’,現在成了‘無價無市’。”
市場刀魚多來自崇明、浙江
靖江市區北部的漁婆菜市場曾是蘇北地區最大的刀魚集散地,此次記者前去探訪時,市場并不熱鬧。在市場后面一條街上,至少十多家商鋪都掛出了“刀魚”字樣的招牌,但過半商鋪處于“休息”狀況。
“上午會稍微忙些,今年普遍買的人少了,刀魚也不怎么緊張了,去年你這個時候來,市場里是找不到魚的。”市場最北端一位商鋪店員吳師傅正在打包兩盒刀魚,就在與記者攀談數分鐘前,一家飯店剛剛電話他采購8條二兩半的刀魚。
吳師傅稱:“市場上的刀魚基本都是‘崇明刀’和‘浙江刀’,‘本地刀’很少,有人點名來買,我們再去訂貨,還不能保證一定有。”
吳師傅的說法得到另一家取名老蔣魚鋪店店主蔣先生的認同。“靖江產的刀魚數量太少,一天能要到四五斤了不起了。”在老蔣店鋪聊了約10分鐘后,有位顧客來買刀魚作為禮品帶往外地,5條3兩左右的刀魚最終以3550元成交,算下來約2300元/斤。記者看到,這些刀魚足有30余厘米長,銀白色的魚鱗十分閃亮。因為魚體型較大,蔣先生還特意跑到鄰家店鋪要了一個大號的泡沫塑料盒來裝。最后,還在塑料盒外面套上艷麗的“長江第一鮮——靖江刀魚”包裝袋。
“實際上,里面裝的是崇明刀魚。”蔣先生坦誠地說:“我們不會欺騙買家,‘本地刀’怎么可能只這個價格?包裝也是買家要求的,他買去送人怎么解釋是他的事了。”
蔣先生同時表示,雖然今年飯店訂貨量少了,但靖江刀魚作為知名品牌,是許多商務人士的送禮選擇,現在價格低了,拿去送人的不會少,而一些婚宴也會考慮選擇刀魚。
[銷售鏈條]
一條刀魚“養活”5批人
漁民 每次出海2周以上,按捕撈量商討價格后轉手經銷商
船員 每日往返約5個小時去長江口外漁船上將刀魚取回碼頭
小販 從“經銷商”處買到刀魚后,驅車售給各地批發市場商鋪
第一級“經銷商”雇快艇往返碼頭收魚或等漁船回港時直接收購
市場商戶 從小販手中購回刀魚后銷售給各酒店或其他買家
晨報記者探訪的崇明團結沙碼頭坐落在崇明島的最東段,并不容易找到,碼頭實際上是一個運輸、堆放砂石的碼頭,但這里卻成為各路漁民、小販的聚集地,一艘艘小快艇停靠在岸邊,這些快艇每日出航一次,來回約5個小時去長江口外的大漁船上將捕起的刀魚擺渡回碼頭,碼頭東西兩側數十間活動板房內居住工作的全部是漁業工作者。
而刀魚從長江口被捕撈起,到最終銷售到客戶手中還要經過重重加價、多道工序。首先,是直接出海打漁的漁民,他們大部分來自浙江,一次出海要2周以上,捕起刀魚后,根據捕撈量商討價格,直接轉手給第一級“經銷商”。
第一級“經銷商”往往與這些船老大關系緊密,他們本地人占大多數,經營方式分為兩種,一種雇用快艇每天往返碼頭收魚,種則是等漁船回港補給時直接從他們手中收購,收購價會高一些,小寶就是后一類人。
“經銷商”的下家在碼頭上被稱作“小販”,“小販”從“經銷商”手中購買到刀魚后,再驅車趕往各地,將刀魚銷售給魚類批發市場里的商鋪。在碼頭上停靠了十多輛各種型號的車輛,就是“小販”們運送貨物的工具。從車牌號碼來看,碼頭上的車輛以來自南通、泰州(靖江)兩地的最多。
在碼頭上,記者就遇到了一名常州“小販”,他以2000元/斤的價格向記者兜售二兩半的刀魚,他打算如果到午飯時間后仍未售出,就開車把魚運去常州。
就這樣,算上駕駛快艇的船員和批發市場的商戶,就有5批人想從“刀魚”身上分得一杯羹。
“相對而言,漁民先期投資大,承擔的風險也最大。”小寶分析說,去年刀魚賣出了天價,今年來捕刀魚的漁船多了不少,競爭多了,價格比預期低許多,漁民們怕是要賠不少錢。
“我們這一層和‘小販’的風險相對較小,刀魚畢竟數量小,不愁沒有買家,價格高的時候就多加點差價,價格低時就少賺點。”小寶接著說,那些雇用快艇的“經銷商”壓力會大些,“因為快艇船員的吃住要全包,加上油錢成本,一個月少算五六萬元。”
[記者調查]
氣候影響、海洋生態環境越來越差
多重原因致刀魚產量“高開低走”
今年刀魚價格較低,除了與“剎住了吃喝風”相關外,產量的變化也是價格產生波動的一個因素。
據小寶介紹,崇明團結沙碼頭今年剛開捕時,刀魚產量確實比往年要多一些,那時每天都有數十斤過手。團結沙碼頭上一個大型的漁業公司負責人也表示:“最初幾天每天能收到上萬斤刀魚,其中大的也不少,這幾天就只有百斤左右了。”
小寶告訴記者,上周上海的氣溫略有回落,加上潮落的緣故,產量不像一開始那么給力。
“這兩天如果不急,就不要來買刀魚了,魚很少。”小寶放低聲音對記者說,“漁政、海監的五六艘執法船最近幾天停在海上基本沒走,對用深海網捕撈的船多少有點震懾作用,許多船也回港了。”
周六中午,記者在碼頭上看見一艘回港修網的漁船。漁船上堆滿了各種漁網,靠岸后,船員們忙著把捆著的漁網一一拖上岸。記者觀察發現,這條漁船上的漁網網眼都比較大,伸進三個手指也不成問題,但在碼頭另一端的漁網堆放處,很多漁網網眼非常密。
“網眼太密會將‘魚子魚孫’都捕上來,這樣刀魚勢必一年比一年少。”這艘回港漁船的船老大彭老板對記者說,“別看今年一開始數量多,但從這半個月來看,刀魚的捕撈量還是在往下走。”
同樣,小寶也對海洋生態環境表示擔憂,在團結沙做了12年漁業生意的他看著刀魚是一年比一年少。而除了經營刀魚,小寶還販賣約50元一條的鰻魚苗,“今年鰻苗的產量更是低得不行,只有去年的四分之一,虧本是逃不掉了。”
天價刀魚產生畸形風氣,提供炒作空間
刀魚市場定價機制混亂
記者連日來輾轉崇明、靖江采訪刀魚市場,最讓人感到混亂的便是刀魚的價格。大體上說,刀魚的價格與產地和重量相關,“江刀”比“海刀”貴,“大刀”比“小毛刀”貴,但究竟刀魚的價格是怎么決定的,每天價格的變化是根據什么原則浮動,卻很難有人能說清。
“定價由市場決定,產量多價低,產量少價高。”幾乎每個漁民、小販、經銷商都會對于記者的提問給出相同的答復。“這幾天天氣暖,產量上來了,為什么價格還往上走?今年產量比去年低,價格為什么也低?”對于記者的追問,卻沒有人能夠繼續回答。
記者在調查中發現,目前刀魚市場并沒有較規范的定價機制,無論是哪個環節的刀魚經營者,都希望自己獲取最大的利益,他們在相互建立某種默契的同時,卻在面對消費者時,各執一詞,隨意開價。
每年清明節是刀魚價格的分水嶺,刀魚價格往往在清明節前一周達到最高峰。“如今最高峰的時期即將來到,隨著產量的提高,刀魚價格是如往年一樣高歌猛進,還是一蹶不振?”面對這一提問,記者兩日來接觸的近20位刀魚經營者無人敢做出預測。
有專家表示,過去天價刀魚產生了畸形的風氣,一些“不差錢”的客戶以吃刀魚為榮,拼命攀比追逐,高價也給了漁業經營者炒作的空間,也促使漁民也竭澤而漁。今年價格雖然下來了,但對普通百姓而言,刀魚依然高高在上,如果價格持續下跌,加上銷量日漸萎縮,或許會在幾年后讓刀魚市場回歸理性,也對刀魚保護帶來積極影響。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