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如今檢索“白蕉海鱸”的歷史新聞,會有一個有趣的發現:2011年的報道以“養殖海鱸發家致富”為主題,2012年的新聞著重講述“海鱸養殖井噴發展”,到了今年則是“白蕉海鱸虧慘了”。如此跌宕起伏的市場狀況,顯示出白蕉海鱸的養殖經歷了模范帶頭、蜂擁而上和供大于求的三個階段。在養殖數量和規模增長的同時,銷路方面卻關注甚少。今年的困境,其實早有伏筆。
魚鮮更怕路子窄。海鱸作為海產品的一種,在運輸、保存和深加工方面存在先天的瓶頸,在這些問題獲得妥善解決之前,一味擴大養殖規模無異于飲鴆止渴。在中國,看到別人賺錢了就一窩蜂上的事,不在少數。現在許多養殖戶看著滿塘的肥魚心焦,賣也不是,不賣也不是,還背著滿身的債務(貸款),確是到了吃貨該出力的時候。
當然,我們可以“約飯”消滅兩三條海鱸。珠海市婦聯也發起了“團購”白蕉海鱸的活動,希望通過機關、學校和企業食堂的采購幫助養殖戶。難題在于,若要通過大吃大喝來“消滅”所有滯銷海鱸,估計全體珠海市民都要暴肥了。事到如今,吃貨愿意獻愛心,卻也力不從心。
長遠看來,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只有讓養殖戶團結起來,統一規劃養殖規模,作好市場預測,避免惡性競爭,才能擺脫“豐收成災”的厄運。政府部門的扶持,力度雖夠,但不能僅限于發放貸款。這就像美國人種橙子,據說那邊全國的種植戶是組成橙業協會的。每年的天氣狀況、市場需求等都有專人研究,大大小小的各州農場,到底該種多少橙子,種好了用什么價格賣,都有嚴格規定。此等科學管理的方法,值得借鑒,開拓思路。
在中國的歷史上,豐收成災是個老問題了。即便進入21世紀,要解決這一問題,仍然需要時間。而平凡如你我,在這春雨霏霏的季節,自然是要驅車前往斗門,趁著價廉魚肥,吃個夠吧。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