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從4月1日開始,長江宜昌段葛洲壩以下的水域將開始為期3個月的春季禁漁,涉及水域的漁船將全面停止捕撈作業。從2003年開始,三個月的禁漁制度經國務院批準正式實施,禁漁范圍涉及沿江、云南、貴州、四川、重慶、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蘇、上海等10個省(市),而今年恰恰又是長江流域實施禁漁期制度10周年。
雖然距4月1日長江春禁還有幾天,在江蘇揚中市二墩港,大大小小的漁船已經提前進港休漁,漁民們都在忙著整理漁網。55歲的肖治安從小在長江邊打魚,幾十年來,他見證了長江漁業資源的變化。
肖治安:最多的時候魚漲潮的時候,水面上都能看到魚,就是刀魚。我一天弄過幾百條鰣魚,現在幾十年都沒有鰣魚了,刀魚都沒有了。
對于和老肖同齡的漁民們來說,當年打漁歸來魚滿倉的場景已成為記憶。過去的這個時候是捕刀魚的最佳時候,但今年到目前一條還沒有捕到。
肖治安:一條沒有看到,往年這時候還有呢,就是前年還弄到三五斤一天。就這么逐步逐步少了。
面對長江漁業資源的減少,采訪中,大家對禁漁也都表示理解。
漁民鄧素穎:大家都不弄了,對產籽肯定是有好處的,不可能一點好處沒有,要不是禁漁的話,說不定有的魚也已經沒了,說不定早打光了。
長江揚中段水勢平緩,120公里的長岸線,灘涂較多,適合魚類繁殖生長,是天然的長江漁場。今年已經是長江禁漁第12個年頭了,但在肖志安等漁民的心中,每年幾個月的禁漁效果并不明顯。
十年的春季禁漁,也改變了安徽漁民祖祖輩輩在長江邊靠打漁為生的漁民的生活。賈再春是銅陵市大通鎮河藍者居委會漁業一隊的隊長,由于祖輩都是打漁能手,他也從小耳濡目染,學會了一深的打漁本領,他也憑借這身本領當上了隊長,帶領著300多人的隊伍出航打漁。
賈再春:我從15歲就回來捕魚了,現在我60歲了,我是漁業一隊,人口是300多人,以前長江里的魚還怪多的,過去我們一天出去幾乎能打到百把斤。
老人說起最輝煌的時候曾帶領漁隊一天最多打過近500斤魚,現在價格昂貴的鰣魚經常是他的網中之物。可現在漁隊的現狀時,卻讓賈再春老人憂心忡忡。
賈再春:現在一天出去在旺季的時候就打到幾斤,就相差這么遠,魚的資源越來越少,現在正式搞魚的只有200多,這個年輕人啊都出去打工去了,像我們這種5、60歲的基本上在家里。要不是國家控制每年4月1日開始休漁時間,那魚的資源更沒有了,魚的資源沒有了收入就少了,平常我們在休漁的時間做做漁搞點第三產業。
賈再春說現在的生活靠打漁根本沒有辦法維持,但有政府的一些政策補貼生活已經不是問題。現在所有的希望就是,在有生之年,還能看到長江里魚兒翻滾逐浪的場景,對于祖祖輩輩生活在長江邊上的人而言,沒人什么比這更讓人欣慰。
相關數據的確是也表明,受多重因素的影響,長江水生生態資源衰退恩的趨勢一直沒有得到遏制。近幾天,中國科學院院士、我國最負盛名的魚類學家之一的曹文宣也再次表示“長江漁業資源已經到了最危險的時候”,這位著名魚類生物學家再次呼吁長江全面禁漁10年,這一提議,曹文宣院士從2006年提出,那么曹文宣為何提出了禁漁十年這個建議,為何這個周期是10年,不是8年或12年呢,記者采訪了曹文宣院士:
曹文宣:當時就考慮到長江的魚類資源越來越少,特別“四大家魚”,現在長江干流繁殖量是大量減少,這個魚類它繁殖的量是很大,但是成活率是很低的,“四大家魚”一般年齡過了四歲達到成熟可以繁殖,所以如果今年開始進行培話,它產出來的小魚由于經過四年以后才能夠成熟繁殖,但是數量還是小,如果十年以后才能再進行捕撈不會破壞資源,我是這樣子算的。
《東方早報》近半年來,沿江走訪了四川、重慶、湖北、湖南、安徽、江蘇等地,深入三個國家保護區,采訪各地漁民、管理部門,《東方早報》的記者黃志強,介紹了詳細情況:
黃志強:這一次我們沿著長江上游、中游、下游去采訪,發現漁民沒魚可打的情況是非常普遍的,并且在各個地方都很類似。我在宜昌的時候跟著一艘漁船去打魚,大概有一下午的時間,但只打了不到兩斤魚,聊天的過程中漁民說,大概在2005、2006年左右,他們一天能打到幾十斤,甚至在汛期來的時候能打到上百斤,但是這種情況已經很多年都沒出現了。以前“四大家魚”會比較多,就是鰱魚、草魚、青魚、鳙魚,種類可能有十幾種,現在是一兩種。
由于水本身的質量不是特別好,會影響野生魚類的質量,如今打出來刀魚味道已經大不如從前:
黃志強:沿線管理部門和漁民都跟我提到,真正長江的野生魚的味道已經大不如從前,甚至不如經常吃到的養殖的魚。因為長江的污染非常嚴重,造成了魚不像以前那么鮮美,甚至不像以前那么健康。有一個管理人員教我們如何分辨野生魚和家養的魚,他開玩笑說把魚拿出來聞一下有沒有柴油味,有柴油味就是野生魚,沒有的話就是養殖魚,這也反映了目前長江的野生魚質量已經大不如從前了。
相關部門非常重視這個問題,很早就在長江流域經建立了四個國家級的保護區來保護水生動物資源,但四個保護區的水生動物資源沒有根本性的變化:
黃志強:在保護區里局部的魚生存環境比非保護區好一點,但總體來說沒有根本性的變化,因為水生動物保護區和陸生動物的保護區有不一樣的地方,陸生動物保護區會形成完全封閉的環境,但是水生動物保護區不可能,我國保護區管理條例有嚴格的規定,在自然保護區核心區和緩沖區里不準有任何生產設施包括通航、排水和人員進入。在陸生環境下這個很容易做到,但水生就很難做到,因為國家自然保護區法規沒有區分水生和陸生,長江是一個航運非常繁忙的地方,人員來往比較密集,所以雖然是保護區但是沒有辦法做到嚴格的保護。
2012年,全國“兩會”期間,全國政協委員,中科院院士、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所長趙進東接過曹文宣院士的“接力棒”,在全國“兩會”上為長江魚鼓與呼。趙進東提交提案,建議長江流域10年禁漁,給魚類繁衍以充足時間。
趙進東:長江的魚類原來在世界上應該是位居前列的,但是現在這些資源都在受到嚴重的脅迫,如果不加以保護的話,今后甚至連“四大家魚”的種魚都找不到,這會給我們整個社會帶來嚴重的威脅。十年禁漁最大困難是漁民的安置問題,根據我們團隊的調查,還有社會上得到的反饋信息來看,現在漁民生活已經非常艱難了,漁民如果僅靠捕魚為生,他們的年收入不會超過一萬元。
目前的禁漁期制度涉及沿江11個省市,禁漁漁船有37914艘擁有捕撈許可證,專業捕撈漁民145339人。據統計,2011年,長江三峽庫區、壩下、洞庭湖、鄱陽湖和河口區的天然捕撈量不足5萬噸,長江的資源量已經不足以支撐14萬漁民的基本生活,長江的水生生態系統面臨崩潰的危險。從漁民生存和保護長江流域生態安全出發,在長江流域開展“退捕還魚”的政策十分必要,也很緊迫。目前研究人員、管理部門和漁民都在期盼“退捕還魚”,但癥結就在漁民的安置上。
漁民凌廣榮:我們祖祖代代都是捕魚的,我們沒有生計,現在城市搞發展,城市規劃擴建碼頭把漁場全部都占用了,我們漁民怎么搞生產,我們愿意轉型,但轉什么型呢?自己找門路,找活干。所以政府要給漁民解決溫飽問題,國家適當補貼一點。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