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華源特種養殖公司大鯢基地
大鯢池
記者 李以國
核心提示:
大鯢,俗稱娃娃魚,是世界上現存量最大、最珍貴的兩棲動物,是中國特有的、與恐龍同時代的古生物物種。1988年,我國將大鯢列入國家二級保護動物,其經營利用實行特許管制。我縣民間養殖大鯢歷史悠久,人工繁殖和飼養技術逐漸成熟,規模正在逐步擴大,帶動部分養殖戶實現了致富增收。在保護和利用的同時,如何開辟開放性發展之路,推動大鯢產業化發展?本文將探訪部分農民養殖大鯢快速致富的傳奇,感受壯大這一地方優勢產業所面臨的諸多瓶頸,展望宣恩大鯢發展的美好前景。
目標:打造“中國大鯢之鄉”
宣恩地處北緯30度,有優良而充足的水資源、獨特的地理環境和適宜的氣候條件,是大鯢生殖繁衍的理想家園,境內兩大水系121條河流均有大鯢,其資源量占全國總量的1/5,是中國大鯢的主要原產地和主產區。
大鯢由于肉質細嫩、肥而不膩,營養價值高,具有一定的保健和美容功效,被譽為水中“活人參”、“軟黃金”,經濟價值較高。同時因其作為國家級二級保護動物,獨特的稀缺性導致價格居高不下。
上世紀80年代,我縣已有農戶開始零星的養殖大鯢。大鯢被列入國家二級保護動物后,我縣先后成立了騾馬洞、火燒營、茶園等5個縣級保護區,并將沙道溝白水申報為省級大鯢種資源保護區。隨后,民間馴養繁殖大鯢的農戶逐漸增多。
2008年,我縣按照“在保護中開發利用,在開發利用中促進保護”的指導思想,成立了縣大鯢馴養繁殖中心和湖北宣恩大鯢保護協會。并以中心的名義,通過了省水產部門組織的大鯢子二代專家鑒定,辦理了馴養繁殖許可證與經營利用許可證,養殖戶以入會掛靠的方式,由中心委托會員馴養繁殖,使之成為脫貧致富的新出路。
記者從縣水利水產局了解到,目前,全縣在高羅、曉關、珠山等鄉鎮,已有大鯢養殖戶1500多戶,大鯢存量約15萬尾,價值超過2億元。全縣已建成大鯢繁殖基地5個,已有2個基地繁殖成功,年出苗2.8萬尾。
據我縣“十二五”大鯢保護與開發利用工作目標顯示,我縣將狠抓養殖能手、市場營銷隊伍培養,力爭實現養殖規模達30萬尾左右,將宣恩打造成名符其實的、品正質優的“中國大鯢之鄉”。
傳奇:部分農民搭上“致富快車”
今年47歲,家住高羅鄉火燒營村2組的黃紅文,是我縣馴養繁殖大鯢的“吃螃蟹第一人”,成為業界的一個致富傳奇。
1985年,黃紅文看到村子附近因為溝壑縱橫、溪流潺潺,適宜野生大鯢生長,便利用農閑時間,將其捕捉回家,投放到在經過仿生態技術改造的自家田地里進行人工馴養繁殖。1992年,他在全縣率先成功繁育大鯢幼苗2000尾。隨后,黃紅文每年繁育大鯢幼苗1000多尾,除了自己養殖一部分外,其余的賣給周邊養殖戶,每年僅幼苗一項,收入15萬元以上。
“由于馴養和繁殖幼苗得到成功,我比其他養殖戶受益既早又多些,我可以說是宣恩縣通過養大鯢的撈金第一人。作為農村人,養大鯢比做哪種農活都強!”黃紅文的話里,充滿了高興和驕傲。的確,2011年正月,他出售10尾大鯢,結果賣得15萬,讓很多人羨慕得不得了。
他家通過養大鯢,新修了3層小洋房,全部換上了時髦的各類家電。去年,他花了幾千元新修了從國道至家里院壩的車路,現在只等正在學駕駛的兒子一拿到駕駛證,就去買一輛高級轎車,享受享受生活。
和黃紅文一樣,曉關侗族鄉螞蟻洞村的張吉友也通過馴養和銷售大鯢實現了“跑步致富”。
2004年,張吉友利用打工多年辛辛苦苦積攢的2.8萬元,頂著膽量買了40尾大鯢精心馴養。之后通過不斷賣成品魚、購進幼苗的循環,他的養殖規模擴展到300多尾。
同時,他充分利用人緣好、口才好和世面見得多的優勢,在搞養殖的同時,盯準了大鯢營銷這塊。將自己的大鯢和收購的其他養殖戶的大鯢,賣往廣西、陜西、湖南一帶。每年下來,收入達到三四十萬元。如今,他已經在與曉關毗鄰的咸豐縣城,購置了價值超過100萬元的兩個門面和價值50多萬的住房。
當然,黃紅文和張吉友只是眾多的大鯢馴養獲益者代表。之前,由于養殖成本不是很高、養殖工作量小,老幼婦孺均可承擔,全縣的養殖戶門絕大部分均獲利豐厚,走上富裕道路。
難怪很多人見面打招呼不是問“你吃飯了嗎?”,而是問“你家養了好多娃娃魚?最近賣了好多錢?”。還有很多人都說,一年養一頭豬,遠遠不如養一條娃娃魚。甚至還有很多諸如一尾大鯢換輛摩托車、換臺大彩電,10尾大鯢買輛越野車,買套房子的真實故事。
現實:養殖戶遭受“冰火兩重天”
2012年底,大鯢市場價格大幅下跌,養殖戶遭遇寒流。“娃娃魚價格跌得太快、太狠了!”采訪中,很多大鯢養殖戶都有這種感受。
“目前這個價格跌得還是偏快,以前種魚價格最高單價賣到3000元每市斤,現在400元每市斤都還算好價錢。”4月1日,高羅鄉金龍大鯢養殖公司負責人梁同艷接受記者采訪時告訴說。
他已經有12年的大鯢養殖歷史,從以前的單一的馴養,發展到與朋友聯合創辦了集馴養、繁殖和銷售于一體的公司。他已經感受到經濟泡沫的逐漸破裂。
張良成是曉關侗族鄉野椒園村黨支部書記,也是村里的大鯢養殖戶。對于大鯢價格低迷情況,他有點擔心和著急。他本來自己在2008年,因為大鯢死掉40多尾,給他造成經濟損失20多萬元。今年,又出現跌價情況,讓他憂心忡忡。他告訴記者,去年價格好時,村里發展起來的30多戶共養殖大鯢1萬多尾。因為是散戶養殖,而且部分村民是貸款養殖,抵御風險能力較差,有的開始產生想辦法低價銷售出去算了的想法了。目前,全村數量應降到6000尾左右了。而且可能還會減少。
在宣恩大鯢養殖行業里,趙如蒙是位排得上號的養殖能人。2007年,他看好大鯢養殖前景,處理掉經營了16年之久的廣告公司,攜來自黑龍江佳木斯的妻子,來到珠山鎮甘溪村,投資1000多萬元,創辦了華源特種養殖公司。
經過苦心經營和打理,公司規模日漸壯大,中央電視臺曾報道過其養殖情況,目前發展到1萬余尾。對大鯢的價格的低迷,他“嗅覺”很靈敏,也略顯焦慮。
就其中原因,他認為,一方面是目前大鯢市場銷路不寬,供大于求造成;同時,也應該是大鯢價格趨向正常化的反應。同時,他還認為,價格的出現低迷,也正是給養殖企業提供機會的時候,可以利用散戶低價出售的時機,適當囤積大鯢幼苗,為進一步壯大規模作準備。
和趙如蒙有同樣感受的還有宣恩藍星農業開發公司負責人楊青林。正在指導工人擴建廠房的他告訴記者,價格低迷時期,正好是養殖企業調整大鯢成分結構、加大幼苗收購,進一步“招兵買馬、聚草屯糧”的好機會。
記者了解到,從2012年下半年開始,大鯢市場開始出現價格下跌現象。成品魚由以前的2000——3000元1市斤跌至目前的300——500元1市斤;幼苗由以前的最高峰每尾800元跌至目前的每尾120——300元。在大鯢價格下跌的同時,出現餌料價格不斷上漲的情況,導致養殖成本增加,特別是給“單打獨斗”的大鯢散養戶造成影響較大,處于養、賣兩難的尷尬局面。
縣水利水產局工作人員、縣大鯢保護協會第二屆理事會秘書長楊云書對大鯢價格波動情況一直特別關注。他認為,目前的價格狀態基本上屬于在向理性的、正常的價格回歸。此前的1800元、2200元等“天價”大鯢價格,充分暴露出屬于一種被全國性大鯢種魚炒起來的不正常、非理性的價格,時刻處于泡沫狀態。隨著養殖周期的轉換,正常價格可能會保持在400——600之間。同時,他希望廣大養殖戶,不要恐慌,理性看待價格波動。
思考:“大利”于民路在何方?
大鯢價格的不停波動,是一塊多面鏡,折射出了諸多制約我縣大鯢發展的瓶頸。
在與黃紅文、張良成、楊青林等養殖戶(企業負責人)的交談中,記者了解到,目前重養殖輕市場的情況已經成為制約宣恩大鯢發展的瓶頸。他們認為,在很大利潤的驅動下,參與養殖的農戶和企業不斷增多,但往往只注重養殖這個環節,銷售渠道單一,存在有“守株待兔”、“坐等客商”的情況,很少主動走出去開拓市場的。
楊青林所負責的藍星農業開發公司,目前已經意識到銷售這一環節的重要性,公司成立了由兩人組成的銷售專班,負責對外銷售,但他還是感覺力量單薄,有待進一步充實力量。他同時認為,宣恩大鯢發展,應該是建立在集繁殖、養殖、營銷、科研、深加工于一體的產業鏈之上,建立強有力地營銷隊伍,努力讓宣恩大鯢“叫響”天南地北乃至國外市場。
其次,在采訪中,部分養殖戶認為,目前,全縣大部分還處于散戶養殖群體發展。由于散戶資金、技術、環境等問題,他們無心也無力進行繁育、營養飼料、疫病防治及深加工等一系列工作。同時,承擔風險的能力較差。應該扶持壯大龍頭企業,使其發揮龍頭帶動引領作用,以引導、扶持、變散戶集群發展模式,向“協會、公司+農戶”的產業化模式轉變,實現利益共享、風險共擔。
在長期的對外銷售中,張吉友積累了一些經驗,但是他也感覺到一些困惑。他告訴記者,他本來在廣西、深圳等地固定了一批銷售商和酒店。雖然在養殖、運輸途中已經依法辦理了相關證件。但是,如果要讓大鯢走上餐桌的話,必須要由酒店辦理合法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水生野生動物經營利用許可證》,國家漁業行政主管部門才允許其將子二代產品拿上餐桌。而據他了解,由于政策放開的尺度問題,此證很難辦理。目前,全國也僅僅十多家辦有此證。
張吉友的想法,和趙如蒙“不謀而合”。趙如蒙結合當前的銷路單一狹窄的問題及價格低迷因素,他也計劃嘗試性為周邊部門酒樓餐館提供大鯢食用。但是由于法律規定和證件問題,他不能為酒樓提供大鯢,酒樓也不敢收購他提供的大鯢,只能依靠向外銷售。
張良成在平常的工作、生活中,與農村養殖戶交流比較多。他了解到,在農村有一定比例的農民是依靠貸款來購買幼苗,發展大鯢的。由于市場波動大,他們對價格特別敏感。往往一聽說跌價,他們便著急,考慮虧本問題、擔心貸款問題,于是不得不低價忍痛變賣,待價格上浮,他們一方面手上沒有魚了,二方面資金不夠。長此以往,便會面臨著被淘汰出“行”的境遇,不利于全縣大鯢的整體發展。因此,他建議,政府適當出臺相應鼓勵扶持辦法,由金融部門在貸款權限審批、利息及還款方式等方面給予幫助。
位于民族路為“藍星大鯢診所”是姚本鐵于2011年7月開設的全州第一家專門針對大鯢救治的動物診所。在一年多的服務中,他深深的感到實用科技技術對大鯢發展相當重要。在他的印象中,目前有60%的養殖戶仍然是按照自己的土方法對出現疫情的大鯢進行救治,因此也耽誤了很多大鯢的最佳治療時間,不僅造成產生疫情的大鯢損失,而且會形成惡性傳染,造成大面積發病。同時,據他了解,有部分養殖戶拋售帶病帶毒不健康的大鯢,嚴重影響宣恩大鯢的聲譽。采訪中,他強烈建議,一定要通過集中授課、專家指導、發放資料等形式加強大鯢科技培訓。同時要正確引導規范市場,切忌不可自毀宣恩大鯢的美譽。
“依靠科技進步,延伸產業鏈、爭取深加工”。是眾多養殖者在被銷路、價格、效益等方面“傷透心”之后非常迫切的一致愿望。他們認為,當前,大鯢的科研及深加工基本為空白,應該出臺政策鼓勵、招商引資有實力的科研機構、龍頭企業等開展繁育、疫病防控、深加工等一些制約大鯢發展的研究及加工。
同時,也有養殖戶認為,按照“伍家臺貢茶”整合的成功經驗,對宣恩大鯢實行品牌整合,集群出擊,形成強勁的市場合力,穩健擴大市場占有率,增強市場競爭力。采訪中,部分養殖戶圍繞如何做大做強宣恩大鯢產業,提出了建立大鯢交易市場、加強推廣宣傳、搜集整理大鯢文化和通過發展旅游帶動大鯢產業發展等方面的建議。
記者手記:
我們總是期待,期待著特色產業能夠富民,能夠帶來經濟效益,但理想與現實總是存在差距:或大,或小。正如大鯢養殖,在人們欣喜若狂、初償甜頭之后,卻面臨著極具挑戰性的考驗:堅守,也或者放棄,僅在一念之間!
應該說,對于大鯢養殖,我們有獨特的資源優勢、良好的發展環境、堅實的規模基礎。但在如何做大做強方面,人們思考得并不多:例如說,養了大鯢賣給誰?大鯢的產業鏈接該如何延伸?如今大鯢發展面臨困境,誰來解困?這些,應該是關乎特色產業成敗的要素,而這些要素,在大鯢產業發展過程中似乎并不具備,這是不是為這個產業的發展留下了隱患?
大鯢養殖如此,其它特色產業的發展其也應該有著相同或者相似的軌跡:于是,在特色產業發展過程中,避免盲目性和隨意性,多打“有準備”之仗,才是產業健康發展的關鍵。
我們堅信,大鯢養殖的嚴冬很快就會過去,春天會在不久后到來。但愿經歷了風霜雪雨的洗禮之后,大鯢產業的發展,能夠以更加矯健的姿態,走向產業發展的健康之路。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