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在煙臺開發區大趙家村漁碼頭,武漢下崗工人張五一研制的“水下機器人潛艇”正式進行第一次海底捕撈海參測試,包括中央電視臺在內的眾多媒體前往關注。但經過兩次水下試驗,并沒有發現海參,潛艇空手而歸。
看到海帶但未找到海參
昨天早上8點,張五一便和同事們來到大趙家村漁碼頭,忙著為“機器人潛艇”撈海參做各項準備工作。“按照規定,‘潛艇’出海必須由一艘漁船牽引,我在漁船上搭建了一個工作室,放置了‘潛艇’的遙控裝置和視頻接收裝置,‘潛艇’與工作室之間,通過通信電纜相連,這樣,我就可以通過‘潛艇’上的攝像頭查看水下的情況了。”出行前,張五一信心百倍。
13:00,管轄該海域的山后初家邊防派出所民警囑咐張五一依法作業,隨后,漁船拖著“潛艇”駛離碼頭。13:20,“潛艇”進入第一個作業區域,張五一下令停船測試。這片海域,位于海帶養殖區和岸邊礁石的中間,船工也充滿了好奇:“這里水深大概有七八米,真不知道他能不能撈上海參。”張五一不緊不慢地操縱著遙控裝置,開始在水下尋找海參。通過視頻,記者觀察到,海水略顯渾濁,但視線基本良好。隨著“潛艇”前行,不時有海帶和海草漂過。
但是沒過多久,張五一開始眉頭緊蹙了。“‘機器人潛艇’現在位于海床上,但下面全是海沙,這里好像不長海參。””張五一看上去似乎有點失望。隨后,他決定上浮“潛艇”換個區域再次進行測試。
風急浪大水渾濁無功而返
尋找海參的間隙,張五一介紹,“機器人潛艇”就像一臺碩大的“吸塵器”,可以將海參吸進收集艙。張五一為“潛艇”設計了一個“傻瓜”式的操作臺,上面的開關電路均有詳細的說明,比如前進、后退、上浮、下沉、海參吸附、泥沙排泄和水下行走等等。“之所以叫‘潛艇’,只是因為它利用了潛艇的進排水的工作原理,實際上,它就是一套水下捕撈機械設備,甚至可以理解成為漁船旁邊附加的一個輔助捕撈工具,這就要求操作簡單,因為設計太復雜了不利于漁民操作,總不能讓科技捆住了手腳。”張五一說。
13:50左右,在第二個作業區域,張五一依然沒有搜尋到海參。不久,海上風浪逐漸增大,船工感覺危險建議返回,張五一放棄了繼續尋找海參的計劃。
上岸后,張五一滿臉遺憾:“6級的風力,‘潛艇’在水下是很安全的,但控制臺在小漁船上,漁船隨風漂還是有風險的。”面對媒體的追問,張五一依舊對‘潛艇’撈海參充滿信心:“我在4月4號調試機器時,是撈上來了海參的……”
實際上,從3月30日開始,張五一便開始帶領著工作人員為此次的捕撈作業調試“潛艇”,盡管設備性能各方面均正常,但他很快發現了問題,其中,天氣原因成為此次海下“大考”成敗的重要因素。“3月26日,我在武漢黃陂武湖街江堤內的自建池塘里進行測試時,無風無浪,水下視線清晰,捕撈效果十分完美,而煙臺的海邊,又是風又是浪又是海下暗流,這和武漢做試驗時的天氣和環境差別很大。”
張五一雖然無奈,但并不氣餒。他表示,在今后幾天,他會堅持尋找海參。
發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綜合新聞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