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人們在池塘中放置大閘蟹居住的“樓房”
水產養殖面臨水面緊張的問題,如何充分利用水體,提高單位產量,成為不少養殖戶苦苦思索的難題。市民意水產科技發展有限公司通過為大閘蟹打造“樓房”,進行立體生態養殖,讓原本一畝只能放養800到1000只大閘蟹的水里,可以養殖4000到5000只大閘蟹,為產量翻倍提供可能。
筑樓 讓蟹可居
走進江蘇常熟沙家浜現代漁業產業園,有片池塘顯得與眾不同,在池塘太陽能板支架邊露出幾個短短的小管子。這只是奇特裝置的一小部分,由25根管子捆扎成的梯形裝置因為底部的橫桿,陷在魚池的河泥里,穩穩地站立在水中。這是民意水產科技發展有限公司正在探索的大閘蟹立體生態養殖,這個裝置是為大閘蟹打造的“樓房”。
沒有足夠的居住空間,大閘蟹就會爭斗,單位面積的養殖量無法增加。負責人周明亮為此思考能否讓大閘蟹住進“樓房”,這樣不就能增加單位面積的養殖量么?為此,他訂購了特制的管子,捆扎成穩定性高的梯形,為大閘蟹構筑“小高層”?紤]到陽光和投食需要,管子的一側采用斜面的設計,讓“房子”更加透亮?紤]到成蟹和扣蟹的不同需求,周明亮還為它們制訂了不同規格的管子。
生態 使蟹可活
一個原本養1000只大閘蟹的池塘,如今養4000只左右,如何保證存活,而且要質量上乘?周明亮告訴記者,他們除了采用循環水保證水質安全,還在水草、螺螄、增氧上有絕招。
確保水質好,首先水草要豐茂。過去魚池里通過在水底種伊樂藻就能滿足大閘蟹的要求。而他們現在采用立體養殖水草的方式,增加水草量,就是在水底種伊樂藻的同時,在水面放水花生,再加上水中茭白等水生植物,確保一個魚池有4種以上的水草,形成一個多層次的水草群,確保完成對水質的凈化。不僅如此,原本魚池放一次螺螄,現在增加到4次。為了給大閘蟹增氧,周明亮他們在魚池里加大納米管鋪設的密度,采用微孔增氧確保大閘蟹所需。
漸增 循序漸進
今年為了嘗試新想法,周明亮選了2個池塘、20畝水面投入近10萬元,進行立體生態養殖。春放時節,周明亮在成蟹池里放養了3500多只,到目前為止生長情況不錯。照目前這個狀態,預計到收獲時節,魚池一畝的產量可達200公斤,比普通生產方式100公斤的產量翻了一番。但這還是個開始,周明亮的目標是畝產400公斤,“按照理論這是可以實現的,池里起碼要放5000只蟹。但是畢竟第一次,期間還有很多可能出現的情況,我們得慢慢來,逐步增加,以確保穩妥,真正實現優質、高產!
這幾天,周明亮又和工人們在魚池邊忙碌起來,準備5月中旬進行放養。如果成功,周明亮承包的200畝水面都將進行立體生態養殖,讓有限的水面實現更多的產出。
發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綜合新聞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