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幾年前,五常市興盛鄉農民在大連長海縣大長山島鎮搞海上扇貝養殖,他們從幾人“下海”到千人淘金,從當初賠本到年純利三千多萬元,總資產過億元。
聽說“趕海”的團山子村黨支部書記李躍斌回來過年了,我們興沖沖地趕到了他家里,李躍斌正在家里修機車呢,他說得抓緊備春耕,不然海上那一攤活忙起來,他就顧不過來了。
大連市長海縣大長山島鎮與五常市興盛鄉團山子村,一個處于黃海之濱,一個位于北國內陸,相距1300多公里,原本遙不可及的兩個地方,卻因為一群興盛鄉農民連接在了一起,從而演出一段農民變漁民,下海淘金的精彩故事。
事情要從2004年初講起,興盛鄉一個叫秦永剛的農民,通過多年在外打拼,在大長山島鎮養殖扇貝淘得了第一桶金,成為了興盛鄉“第一個吃螃蟹的人”。嘗到甜頭的他并沒有忘記家鄉的老少爺們,在海產品養殖業勢頭正勁,發展前景一路看好的時候,把這個信息帶回了家鄉。對于世代依靠黑土地生存的農民來說,大海顯得遙遠而又陌生,可團山子村黨支部書記李躍斌對這條信息非常感興趣。這個人高馬大,看似大大咧咧的漢子,卻決定出去見見世面,看一下海的浩瀚。
李躍斌領著幾個農民自費去考察了一趟,回來后召開全村大會,動員村民出去闖闖,一批有膽有識的農民也開始摩拳擦掌了,有積蓄的自己投資,沒有的幾家合伙,共同走上了尋海之路。
創業是艱辛的,看似風平浪靜的大海給了初來乍到的興盛人迎頭一擊。由于缺少技術和經驗,扇貝苗出了問題,第一年的養殖收入幾乎等于零。小小的扇貝難不倒興盛人,他們虛心請教,用海一樣廣闊的胸懷照顧著大海的精靈,終于成功邁出了養殖扇貝的第一步。
從2004年至今,興盛鄉已有四個村100余戶農民進軍大長山島鎮,成為島上養殖的一支生力軍。興盛人在這個離鄉千里之外的地方,用辛勤的汗水和不屈不撓的韌勁,打拼下了屬于自己的一席之地,成為島上讓人關注羨慕的戰斗團隊,擁有漁船200艘,養殖浮筏5000余臺,每當出海作業,大有百舸爭流,千帆競渡的氣勢。
養貝的海上浮筏,每臺長150延長米,可以懸掛100多個養殖吊籠,一吊籠的扇貝可賣200多元,純利潤也可達到100多元。細算下來,每臺浮筏一年就可創造近2萬元的純利。由于海上養殖業的不斷發展,剛剛入島購買的浮筏已由3000元漲價到5000元以上。粗略統計,興盛人在長山島鎮的固定資產價值總額已達到2個億。
三年的養海生活,讓這些昔日地道的農民兄弟懂海愛海,大海給他們帶來了財富,他們正準備做好財富的積累,去創造新的海上傳奇。春節期間,記者見到了從長山島鎮回來的李躍斌。他現在有180臺筏,我們聊天時,還有人從長山島打來電話,商量出250萬元買斷他在那里的資產,他沒有答應。眼界大開的李躍斌有更好的設想,他將來要搞物流。他說,長山島吃不到五常大米,五常吃不到好的海鮮,這讓他得到啟發,如果把兩地的優勢資源互為利用,那利潤就相當可觀了,可搞物流需要的資金也大,他還沒有那么大的實力。
李躍斌喜歡做事有譜。他上任當村黨支部書記時,村里有100多萬元外債,上訪告狀的都到中央了。8年時間,村里的外債都平了,上訪告狀的沒有了,8年時間他沒報過飯費和車費,就這一條村民們可服氣了。現在村里有幾戶全家搬到長山島生活了,可他不準備離開,村里有許多工作等著他帶頭去做呢。
南方漁網編輯:黃倩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