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建水產品冷鏈物流項目效果圖
來自浙江的客商楊哲在裝貨
來自威海的于女士在查看貨品
來自西安的楊先生裝好選購的水產品后準備返鄉
這條30多斤重的石斑魚在龍海水產城還算不上最大的
諸城沒有漁港,卻有著長江以北乃至全國最大的“旱地碼頭”水產品市場;諸城不靠海,但這里海鮮的味道最鮮最濃。諸城被稱為“龍城”,國內市場上有的海產品,這里應有盡有,甚至世界各地的“蝦兵蟹將”也在這里云集。這個聞名全國的“旱地碼頭”就是位于諸城市繁榮路西首的龍海水產城。5月29日,記者采訪了解到,目前庫容量10萬噸的龍海水產城已經滿足不了市場需求,一座百萬噸級的冷庫已開建,建成后,將成為江北最大的水產品冷鏈物流基地。
“旱地碼頭”車來車往,工人裝貨卸貨忙
位于諸城市繁榮路西首的龍海水產城是聞名全國的“旱地碼頭”,說是碼頭,其實就是一座大型冷庫,是目前國內最大的水產品集散地。
5月29日上午7時許,細雨蒙蒙,水產城內一片繁忙景象。不斷進出的大中型集裝箱貨車,滿載著各類水產品。進出車輛不僅有省內各地的,還有福建、廣州、內蒙古等地的。
今年50多歲的劉金福是魚市的管理者,被大伙笑稱為“劉市長”。細雨中,他帶著一班人指揮車輛依次停靠在各個分“碼頭”(冷庫)裝貨、卸貨。劉金福告訴記者,每天凌晨5時這里就開始忙碌了,來自各地的進貨車輛最多的時候有二三百輛,上午10時許漸漸清閑。當天早上,僅濰坊市區來此進貨的車輛就達30多輛。
據介紹,龍海水產城建于1999年3月,由山東楊春集團投資興建。2001年被評為“全國百強水產品交易市場”。市場與國內沿海漁港碼頭建立了長期的貿易合作關系,匯集了我國海岸線所有漁港的海產品及俄羅斯、挪威、印尼、菲律賓、馬來西亞等10多個國家進口的海產品,水產品種類達200多個。目前,市場經營業戶300余家,從業人員上萬人,市場年交易額達50億元,年創利稅4000多萬元。
隨著市場經營規模的不斷擴大,冷庫存儲量10萬噸的龍海水產城已經不能滿足市場需求了,新的水產品冷鏈物流建設項目已獲得省政府批準,計劃興建百萬噸級冷庫,被省政府確定為“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重點建設項目”。
該項目共分三期建設,一期工程已于去年5月開工建設,計劃2015年12月三期全部建成。屆時,這里將成為江北最大的水產品冷鏈物流基地,年可實現營業收入150億元,利稅15億元。
第一次販魚掙了83元錢,一直干到今天
諸城人有著勤勞不怕吃苦的傳統,更因為智慧和善抓機遇,日子越過越好。相傳從清朝中期,諸城人就開始去相距百余里路的日照港、膠南港,用扁擔挑魚回當地販賣,那時候這些人被稱之為“魚販子”。魚販們挑一趟魚一般要兩天一夜,雖然歷盡艱辛但回報還算豐厚。上世紀三十年代,挑魚的工具換成了木輪車,再后來換成了自行車、摩托車、汽車。
今年56歲的魏漢東是水產城的一位老板,說起闖海的經歷,操著一口濃重諸城話的魏漢東便打開了話匣子。
1982年的清明節,當時20多歲的魏漢東毅然辭去了鄉供銷社的工作。他把家里積攢了好幾年的2000元錢縫在衣服的夾層里,然后買上一張全國地圖,便坐上了一輛去往日照的長途客車。魏漢東此行要做的事情就是販魚,但在這之前他只是聽別人說起去日照販魚回來賣能掙錢。經多方打聽,魏漢東終于順利地找到了日照港。當時正好有漁船靠岸,船艙里都是“黃箭魚”,三毛二一斤。魏漢東沒有猶豫,一下子要了2708斤,并花了40元錢雇了一輛當地的拖拉機連夜運到諸城。“那時候還沒有固定的交易場所,我們一般就是到扶淇河岸上擺攤。那次除去費用,我掙了83元錢,相當于我在供銷社兩個月的工資。從那時起我就開始了販魚生涯,一直到今天。”魏漢東笑著告訴記者,現在他每年的收入已達到了幾百萬元。
發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綜合新聞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