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5月31日,湖北通威股份有限公司在武昌洪山禮堂舉辦了2013年“科技的力量”通威科技創富大型系列活動,出席本次會議的有湖北省農業廳、水產局、飼料辦相關人士,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珠江水產研究所林文輝研究員、中國農牧行業戰略管理導師趙明教授、通威股份有限公司總裁嚴虎、通威股份有限公司副總裁王尚文、通威股份國家級技術中心副主任級水產研究所所長高啟平、通威股份湖北片區總裁洪睿,以及湖北地區近千名飼料銷售商和養殖戶。
湖北省農業廳王紅玲副廳長在致辭中提到,湖北省是全國重要淡水養殖基地,2012年全省水產養殖面積達1000萬畝,水產品總產量389萬噸,連續17年位居全國第一,漁業產值640億元,漁民人均純收入9580元,同比增長16.9%,漁業經濟增長幅度創16年新高,當前湖北省水產養殖業正處于加快轉變發展、促進現代漁業關鍵時期。
眾所周知,飼料企業已經開始大浪淘沙,飼料經銷商必將進入更加激烈的競爭,可以說選擇優秀的企業合作是錦上添花,而經銷商若有好的運作模式也會如虎添翼,多了解市場行業發展趨勢,自然就能掌握財富激增的密碼!為此,趙明教授作了《尊享科技 共贏未來》的主題報告。
趙明教授提出了“趨勢決定未來方向,平臺決定未來高度,科技決定未來效率,合作決定未來力量”四大觀點,并一詼諧幽默的方式闡述了從企業、經銷商和養殖戶這三點關注點鑄成的生命線如何像夫妻經營和諧家庭一樣,從而為終端用戶創造價值。
養魚先養水,調好一塘水,才能養好一塘魚,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珠江水產研究所林文輝研究員為大家帶來《池塘養殖水質調控技術》精彩演講。林文輝研究員坦言,一直以來,我國魚病的防控都是從微觀的角度入手,即從病狀、病癥到病原,然后到藥師篩選,魚藥開發一條線下來。很少從另一個角度去探討魚病發生的宏觀因素。從池塘生態系統的角度看,池塘魚病發生的原因在于池塘生態系統中的污染效率與凈化能力不平衡所引起的。無論使用西藥、中藥、還是微生物制劑,都只是一種治標不治本的手段,要從根本上控制魚病,實現池塘養殖低碳、高效、安全,必須從源頭上解決病害發生的主要矛盾---污染與凈化之間的平衡。所謂“生態養殖”其核心問題就是生態平衡。
林文輝提出養魚先養水,養水先養泥的觀點,“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即水土決定生態系統---養殖動物(魚和蝦)和環境動物(細菌和藻類),環境因素包括氣候條件和水質屬性,而水質屬性又由地質屬性所決定。所以養魚先養水,養水先養泥。”。如果池塘是一個茶壺,池塘底泥就是茶葉。池塘的水本質上就是池塘土壤浸出液。與陸生植物一樣,池塘養殖業存在著連作障礙,池塘土壤在休耕期間如果修復不當,下一造的養殖將難以為續,土壤的退化將制約著池塘養殖可持續發展,因此要做好池塘底部管理。底泥管理出了釋放微量元素,保持再累活性,提高池塘生產力的作用外,保持池塘底泥處于氧化狀態至關重要。好的底泥具有解毒、提高底棲生物產量,高效凈化水體以及維持有效生物種群和防治病原微生物滋生的重要作用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