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昨天下午,記者來到新洲大埠至團風羅溝橋的長江江面上,跟隨新洲大埠的漁民葉洪全、李木生、葉洪旺等6位漁民一起,張網捕撈細如頭發絲大小的青草鰱鳙四大家魚種苗。
記者看到,6條小扁舟所用的捕撈網并非常用的漁網,而是類似蚊帳布的小罾(音zeng)網。新洲大埠到羅溝橋江面,是長江從武漢進入黃岡后的一處拐彎處,這里水勢較緩,港灣平靜,適合捕撈剛剛孵化出來的“小江花”(細小魚苗)。每起一罾,大約能撈到4-600左右的小魚苗,然后集中放到浮在江上的小袋中。從5月31日到昨天3天里,他們已經撈起幾百萬尾小“江花”。葉洪旺告訴記者,6家漁民,要持續捕撈到本月底,才能完成1億尾的任務,而每戶漁民可以掙到4-5000元的收入。
新洲區漁政站曾記清站長對記者說,長江全線目前處于休漁期,任何人都不能在江面撈魚、釣魚,唯獨新洲大埠的葉洪全等6戶漁民,持有農業部的特許捕撈證才能下江捕撈作業。而且,他們只能捕撈小“江花”,不能撈起其他的大魚。
青草鰱鳙四大家魚
每四年必須換種
中科院武漢水生所的葉少文博士和石首原種場的技術員張志堅對記者說,青草鰱鳙四大家魚,為市民餐桌上不可缺少的魚種,吃火鍋、做滑魚用的草魚、青魚、剁椒魚頭用的鳙魚(胖頭魚),到了冬至節后,這四種家魚中青魚、草魚,又是湖北、湖南、四川等地市民腌制的主要魚種。不僅本省市,外地的北方省市需要量也特別大。可是,這些家魚的種苗每四年必須更換一次。如果不及時更換種群,將會導致養殖的魚苗魚型不美觀,而且生長緩慢,不利于漁民增收,更不能滿足市場的所需。
更換魚種,四大家魚的種苗從哪兒來?我國的長江流域以北省市,種魚的來源目前只有依靠在長江上捕撈。
張志堅介紹說,每年的這個季節,四大家魚的成魚,在宜昌上游的南津關水域產卵后,魚卵隨江水漂流約800公里后,到達新洲大埠的江面,就孵化成了狀似手表時針大小的“江花”,而長江在這個江段正好水勢緩慢,最適合捕撈。所以每年捕撈“江花”,就選在大埠到羅溝橋的20多公里的江灣上。
捕撈“江花”是個細活
只能在這個季節捕撈
記者踏上漁民葉洪旺的扁舟,他收起存放在江面的“江花”袋子,讓記者仔細辨認袋子中的小“江花”,隨便舀了一碗水,里面都是密密麻麻的“江花”,看著就像頭發絲,在水中游動。
他說,這一碗水中至少有400尾江花。6戶漁民,每天早上下江,忙到天黑后收網,只能弄到百多萬尾魚苗。這個營生很辛苦,比平常打大魚辛苦得多,但回報比打大魚少得多,村里年青人不愿意干,只有中年漁民才下江干活。忙乎一個月,只能掙到5000元左右的收入,但國家的原種場改良魚種又少不得這些江花,所以苦和累也是沒辦法的事。
漁民葉洪全告訴記者,捕撈“江花”是個細活,也是個技術活,早在一個月前,就開始準備細密的小罾網。到江上作業時,比不得拉大網,罾網很淺,一般下在距離岸邊很近的江水中,在長江的中間是撈不到江花的。起網時動作要輕,不然小“江花”都會隨水跑掉。
6戶漁民一天幾乎要完成100多萬到200萬尾“江花”的捕撈任務,因為過了這個捕撈季節,小“江花”都隨江水漂流到下游的江西、安徽和江蘇,我們就無法捕撈了。
捕撈“江花”,正是炎熱季節,人受累不說,賺錢也不是主要的,倒有點盡義務的味道。說到這里,葉洪全笑了。
6個漁民的辛勤勞動
連著政府的民生工程
石首原種場的技術員張志堅說:“每年從長江新洲段撈起的小“江花”,大約有1億尾,全部被我們場收購,原種場與新洲漁民的這種合作,已經堅持了很多年。”
石首原種場,與監利原種場,都是設在湖北的國家級魚類原種場,兩個原種場每年人工孵化的青草鰱鳙四大家魚,滿足全省和我國長江以北很多省市的魚苗放養所需。新洲區漁民撈起的“江花”,被集中運到石首原種場放養后,到了一定的時候,就開始“篩選”,因為撈起的江花實在太小,中間摻雜著很多別的魚種,漁民和技術人員憑肉眼都無法辨別,到了“篩選”的時候,才逐步剔除四大家魚外的野魚苗。然后,等這些江花長大到繁殖期,才進行人工繁殖階段,4年之后,又淘汰掉老的魚種。
每年的這個時候,張志堅就會代表原種場到新洲大埠的江邊駐扎一個月,同漁民一起在江面上撈“江花”。這個時候,他的工作除了被太陽曬破皮、每天累得伸不直腰,再也沒有別的。可是,他和6家漁民的辛勤勞動,連著千百萬消費者豐盛的餐桌,連著政府的民生工程。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