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文理學院首創大閘蟹原生態放養新模式
發布時間:2013/6/5 16:46:33 來源:科學網 編輯:黃姍
我來說兩句(0)
核心提示:6月初正是大閘蟹的成蟹開始進入快速生長的旺季,記者近日在探訪洞庭湖區時發現,在該流域內的湖南最大內陸養殖湖泊大通湖,湖南文理學院的研究人員與當地漁企和漁民合作
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6月初正是大閘蟹的成蟹開始進入快速生長的旺季,記者近日在探訪洞庭湖區時發現,在該流域內的湖南最大內陸養殖湖泊大通湖,湖南文理學院的研究人員與當地漁企和漁民合作,以湖區自然資源調查和湖泊自然生產潛力估算模型為基礎,從湖泊水生植被和人工水環境的重建入手,在國內率先開展大閘蟹原生態放養研究與示范,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產業化模式和技術體系,這將有力推動我國首個大閘蟹原生態放養技術標準的出臺。
中華絨鰲蟹,又稱大閘蟹,是我國的特有品種,也是國人最喜食的水產珍品之一,有“一蟹上席百味淡”的美稱。然而近年來,大閘蟹的食品質量和養殖引致的水環境污染等問題頻出,在產量、質量和環境之間產生了突出矛盾。據了解,現階段我國湖泊河蟹仍以封閉式“圍網養殖”和“池塘養殖”為主,過于強調人工干預,忽視了環境承載力。部分地區雖嘗試“放養”,但由于缺乏科學研究,在諸多技術環節存在空白,導致大水面中河蟹放養的產量十分不穩定。同時,現存養殖技術規范頒布于2001年,也已不能滿足當前的新需求。
針對這一現狀,由湖南文理學院生命科學學院楊品紅教授領銜的“大閘蟹原生態放養產業化關鍵技術研究與示范”項目在大通湖區啟動。研究人員深入湖區,不僅使水體質量得到了有效控制,大閘蟹的回捕率也提高了5至10個百分點。因其具有獨特的人文地理和質量特色,于5月14日在長沙順利通過國家地理標志專家評審。2012年底,以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曹文宣院士為首的專家組認為:該項目首次建立了一整套成熟的大閘蟹湖泊原生態放養產業化模式,首次建立了湖泊原生態放養自然生產潛力估算模型及放養量估算模式,為大閘蟹湖泊原生態高產、高效放養提供了理論和實踐依據,相關成果居國內領先水平。
據悉,由湖南文理學院牽頭,湖南省已在著手編制相關標準,預計將于年底前出臺,一旦頒布,將成為我國大閘蟹原生態放養技術的首個地方標準,并推動國家新標準的制訂。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