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昨日上午,在崆峒島海域,一片繁忙的景象,漁民們駕駛著漁船,將船上載運的三四噸石塊,全部投放到海里。山東煙臺市今年的人工魚礁建設正式拉開了序幕。據了解,自2005年以來,經過多年的人工魚礁建設, 煙臺市已形成近海“四大”人工魚礁片區。根據相關規劃,到2015年底全市將建成百萬畝“海洋牧場”。
煙臺市形成近海四大人工魚礁片區
2005年,煙臺市組織專家對近海適宜建礁區進行了科學論證和統籌規劃,提出了建設煙臺市北部沿海人工魚礁產業帶的戰略構想。
煙臺市自實施山東省漁業資源修復行動計劃以來,通過投放人工魚礁、移植藻類等多種手段,推廣海洋牧場項目建設,帶動了行業發展,對修復漁業資源、改善近海海洋生態起到了顯著的作用。
如今,煙臺已列入省級以上財政扶持的人工魚礁和海洋牧場建設項目共30個,計劃投放人工魚礁總規模372萬立方,用海面積3.5萬畝,項目計劃總投資6億元,省級以上財政已撥付資金1.252億元。現已完工項目8個,在建項目22個,初步形成了萊州灣東部、廟島列島、牟平養馬島近海、芝罘崆峒島近海四大人工魚礁片區。
首批省級海洋牧場我市占5個
在積極建設人工魚礁的同時, 煙臺市還在積極推進“海洋牧場”建設。去年年3月,山東省海洋與漁業廳、省發改委、省財政廳聯合頒布實施《山東省省級現代漁業園區建設規劃》,規劃到2015年全省創建省級現代漁業海洋牧場示范園區項目50個。
海洋與漁業局項目規劃科科長張建柏介紹說,海洋牧場園區是指在選劃海域內,通過投放人工礁體、培育海底藻床和增殖底棲漁業資源等工程和技術手段,營造適合海洋生物聚集、生長與繁殖的“人工漁場”。通過海洋牧場示范區創建,將改善近海漁業生產狀況,增加水產品產出,增加轉產漁民就業機會,增加漁民收入。
去年,全省確定了第一批省級現代漁業海洋牧場園區10個,其中煙臺市海洋牧場園區5個。分別是煙臺崆峒列島省級現代漁業示范園區、萊州太平灣(芙蓉島)省級現代漁業示范園區、招遠辛莊省級現代漁業示范園區、長島南北隍城省級現代漁業示范園區、煙臺市養馬島省級現代漁業示范園區。
百萬畝海洋牧場明年底建成
談起今后 煙臺市的人工魚礁產業的發展,張建柏告訴記者,今后根據《山東省省級現代漁業園區建設規劃》精神, 煙臺市將統籌規劃,科學論證,合理布局,在煙臺北部海域的長島、萊州、招遠、芝罘、牟平區等適宜海域建造跨縣域、跨海區的生態增殖型人工魚礁產業帶,加緊推進萊州灣、廟島群島、崆峒列島和養馬島東部四大海洋牧場建設,力爭2015年底全市建成百萬畝海洋牧場,“到2015年, 煙臺市海域將形成一個大約1000米寬的人工魚礁產業帶,海洋生態將得到極大的修復。”
近年來, 煙臺市人工魚礁建設發展速度很快,不僅取得了很好的經濟效益,而且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明顯,引領這一產業繼續發展壯大已成為我們海洋漁業部門推動漁業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內容之一。說到人工魚礁建設的好處時,山東省海洋捕撈生產管理站高級工程師楊寶清介紹說:“首先是帶來了較好的經濟效益。這類魚礁投資相對低,經濟效益好。條件好的人工魚礁牧場區,投產3年—5年就可收回成本。據粗略統計,山東去年僅人工魚礁區捕撈的海珍品就達4000噸以上,產值8.5億元。其次是生態和社會效益佳。從近幾年投放的人工魚礁效果看,礁區促進了藻類附著及生長,海域生態環境明顯改善。”
煙臺市將加大對人工魚礁建設監管
在人工魚礁建設的起步階段,煙臺市適當加強對人工魚礁等增殖礁的扶持,引導企業投資,促進漁民轉產轉業,不斷積累人工魚礁建設和管理經驗。目前,以東方海洋、萊州明波、牟平金島、招遠發海和長島南隍城等企業為投資主體的海洋牧場建設已經初具規模,對整個海洋資源的生態恢復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然而,在加大人工魚礁建設的同時,不少企業在沒有經過規劃、許可的情況,私自在海里投放礁石,不僅沒有恢復海底環境,而且對海洋環境帶來了破壞。”張建柏介紹,針對目前人工魚礁建設存在企業投礁不規范等現象,市海洋與漁業局將組織各縣市區海洋與漁業主管部門進一步強化對人工魚礁建設的行業管理,建設前除了要認真做好項目可行性論證外、還要進行海域使用論證和海洋環境影響評價,只有通過論證的項目才予以批準建設。同時,將認真組織對項目開展前期論證工作,對符合條件的項目提前納入市級項目儲備庫進行儲備。通過嚴格執法,堅決取締違法投石、不符合規劃建礁等違規人工魚礁建設行為;另一方面,強化對政策扶持人工魚礁項目的監督管理工作,從項目審批立項到竣工驗收實行全程監管,規范項目公開招投標、施工和監理程序,確保人工魚礁項目順利通過驗收。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