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第七屆休漁放生節在東江公園放生臺舉行,省市領導與市民一起參與。南都記者 陳偉斌 攝
南都訊 記者黃海林 通訊員周永劍
昨日上午,惠州第七屆休漁放生節暨廣東省佛教界放生啟動儀式、惠州佛教界第六屆放生節活動在市區東江公園舉行,500只中華鱉和15萬尾鳙魚、鰱魚、廣東魴、東江紅鯉等不同種類的大小魚兒,被放生流入東江。廣東省委常委、統戰部長林雄,惠州市委書記陳奕威、市長麥教猛等省市領導,以及社會各界人士近萬人參加了當天的放生活動。
至今累計投放蝦苗3億多尾
“開展休漁放生活動,是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又一公益盛事。”市長麥教猛在放生儀式上致辭稱,惠州從2007年開始,將每年的6月6日定為“休漁放生節”,成為全國首個設立“休漁放生節”的城市,不僅激發了全社會參與環保的熱情,促進了生態質量的提升,而且搭建了展示惠州生態優勢和宜居魅力的平臺,提升了生態惠州的知名度和美譽度。
“惠州至今已累計投放蝦苗3億多尾,各種海水魚苗1000多萬尾,淡水魚苗1.2億多尾。”據市海洋與漁業局相關負責人昨日介紹,2007年至今,惠州已連續舉辦了7屆“休漁放生節”活動,每年都在西枝江、東江以及大亞灣、惠東海域舉行各種休漁放生活動,政府、企業、宗教界和市民代表踴躍參加。
而休漁放生也取得了良好的生態保護效益和經濟效益。據近年來海洋漁業部門跟蹤采樣結果顯示,自2007年開展休漁放生節實施漁業資源增殖放流之后,東江干流主要經濟魚類種群數量均得到了不同程度恢復提高,其中,青魚、鰱魚、紅鯉、廣東魴、鳡魚等品種越來越豐富,已成為東江主要經濟漁獲品種。
東江放生臺附近長期設禁漁區
南都記者留意到,近年來每年東江放生臺大規模放生,都會引來諸如“作秀”、“爽了捕魚的”之類的議論。針對市民擔心有人偷捕而導致放流的魚苗前功盡棄的問題,市漁政支隊支隊長李啟文昨日表示,放生前后都有安排漁政人員進行巡邏執法,“近幾天我們將每天安排四五個人,在放生臺附近的水上及岸邊,從早到晚輪流值班。”
李啟文介紹,在東江惠州惠城區河段設置的“東江放生臺”為永久性放生場所,放生臺上下游各100米范圍內劃為長期禁漁區,禁止一切捕魚活動,違反者將由市和惠城區漁業行政主管部門依法處理,“絕大多數市民能夠自覺遵守,只有極少部分市民和附近工地的務工人員來此撈魚或是釣魚,經漁政人員勸說,對方一般都表示配合工作,不再到此捕魚;對于在東江放生臺附近放網捕魚的惡劣做法,漁政人員則將扣船并罰款處理”。
[聲音]
“作秀”對改善漁業資源確實有效
對于“作秀”的議論,市漁政支隊支隊長李啟文等人回應,舉行放生活動實際上是將過去民間行善積德的傳統放生理念上升到水域平衡和生態文明的意義高度,“近幾年的事實已證明,放生對改善東江漁業資源確實有效。”
發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綜合新聞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