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梁津銘/制圖
家住杭州濱江錢江灣花園的鄭先生喜歡到錢塘江邊逛逛,那里經常有人叫賣剛捕撈上來的錢塘江鮮。端午假期這幾天,他每天看到很多販子在叫賣新鮮刀魚,價格論個頭大小賣,個頭小的只要10元一斤,個頭大點的每斤60~80元。
鄭先生有點納悶,印象中,長江野生刀魚非常珍貴,是餐桌上的奢侈品,和鰣魚、河豚和鮰魚一起被譽為“長江四鮮”。動輒幾千元一斤,貴比野生大黃魚,怎么賣出平民價?
帶著這個疑問,本報記者采訪浙江省海洋與漁業局漁業處副調研員劉定康。他一語點破,原來此刀魚(錢塘江的)非彼刀魚(長江的),雖然外形相似,同屬鱭(音同“季”)科,但身價相差近百倍。
遠房表親
兩“兄弟”身價懸殊
這幾天,錢塘江邊的臨時漁市還是挺熱鬧的,以往罕見的刀魚成了當仁不讓的主角。“都是剛捕撈上來的,鮮著呢。”一個漁販子吆喝著,這些刀魚按照個頭大小被擺放在不同的塑料盆里,特殊的外形倒抓人眼球:體形狹長側薄,頗似一把尖刀,通體銀白色。
它們個頭不大,小的一指長,大的不過20厘米。價格最便宜的10元一斤,最貴的90元。漁販子說,刀魚一觸網就死,市場上賣的絕對都是野生的,價格也高。杭州幾個農貿市場也有從他這里進的貨。
“這其實是鳳鱭。”浙江省海洋與漁業局漁業處副調研員劉定康說,而正宗的長江刀魚學名刀鱭(也叫鳳尾魚),兩個同屬鱭科,因為外形都像把裁紙刀,俗稱刀魚也沒錯。
“鳳鱭和刀鱭品種是一樣的,同屬鱭科,只是因水流、水質、生長環境的不同,會在形體上有些差別。”劉定康告訴記者。
鳳鱭平時生活在淡水里,每年端午節前后,成熟的個體會成群沿江而下到出海口產卵,然后魚苗游回淡水生長,屬淡水魚。
刀鱭恰恰相反,它們平時生活在海里。他們的產卵期比鳳鱭遲一個月,每年七八月份,成熟的個體成群由海溯江而上,到干流淺水彎道、流速較緩的地區產卵,然后游回海里生長,屬海水魚。
對于老百姓來說,要分辨出它們,最直觀的區別就是個頭不一樣。
刀鱭個頭稍大,成熟的在七八兩左右,寬度七八厘米,最大長度30厘米左右
相比之下,鳳鱭是個縮小版,個頭一般二兩不到,寬度兩厘米,長度15厘米左右,最長不超過20厘米。一斤一般有六七條。
還有一個細微的差別,看體色,刀鱭的體色比較鮮艷;而鳳鱭體色相對白。
正宗刀魚
錢塘江近乎絕跡
除了外形特殊,高昂的價格也是刀魚的一個標簽。
同稱刀魚,刀鱭和鳳鱭價格相差非常懸殊,長江刀魚2012年最高價位每斤8千元,普通消費者望其項背。
為什么那么貴,是不是營養價值奇高?
“其實未必。”劉定康介紹說,就口感而言,鳳鱭和刀鱭差別并不大,肉多刺嫩,兼有微香。和其他魚類相比,刀魚含水量含脂量高,蛋白質含量并不高。
“最大的原因是物以稀為貴。”劉定康分析,目前刀魚還不能人工養殖,都是野生的。由于長江污染加劇以及濫捕濫撈,長江刀魚產量逐年下降,價格就直線上升。相比之下,鳳鱭因為可生長的淡水環境多,捕撈的數量也大。
和長江相比,錢塘江為什么出不了正宗刀魚?
劉定康說,歷史上,錢塘江也有過刀鱭,但是現在已經絕跡。最主要的原因,就是錢塘江上游建大壩,改變了水流、水溫和產卵場地,導致刀魚無法順利洄游繁殖。久而久之,刀鱭也就絕跡了。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