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編者按:
上世紀八十年代,我國漁業在大農業中率先實行市場化改革,成功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的漁業發展道路,為全國農業和農村改革探索了路子積累了經驗。近年來,在黨中央國務院支漁惠漁政策引導下,依靠科技進步和市場化多方參與,漁業在農業現代化建設進程中奮勇爭先,各項工作扎實開展,漁業經濟持續快速發展。2012年,全國水產品總產量5907.68萬噸,比上年增長5.43%,全國水產品人均占有量43.63千克;水產品進出口總額296.81億美元,貿易順差109.85億美元;漁民人均純收入達到11256元;全社會漁業經濟總產值17321.88億元。從本期起,本報將陸續刊發本報記者采寫的稿件,對部分重點漁業省份現代漁業建設的做法、經驗和取得的成就進行報道。
泥質沙灘養殖海參,是怎么個養殖法?在山東省東營市現代漁業示范區的成功實踐給了記者答案。
“這是長了兩年多的海參,現在市場價是75塊錢一斤。”園區內海參養殖企業的董事長寧超峰隨手撈起了兩條10厘米長的海參,向記者介紹市場前景。
但是在三年前,這里除了大片長著野生堿蓬的荒灘,只有零星散布的少量蝦池。面對這些問題,東營市和墾利縣確定了“循環利用海水資源、高效生態開發灘涂”的現代漁業之路。
據了解,該示范區規劃面積30萬畝,目前已累計投入資金15億元,開發海參養殖區9萬畝,是全國規模最大的單片灘涂養殖區,年可實現收入12億元。
東營市現代漁業示范區只是山東省現代漁業園區建設的一個縮影。近年來,山東省以現代漁業園區建設為重點,打造具有重要引領作用的新型漁業經濟板塊,實現了漁業的規模化、標準化、產業化,并帶動了全省漁業上規模、上檔次、上水平。
目前,全省已規劃出萬畝以上的園區103處,20萬畝以上的10處,10萬-20萬畝的15處;已建成萬畝以上的標準化生態養殖園區和基地50多處,其中10萬畝以上的7處,5萬-10萬畝的7處。
科技,是園區提高經濟效益的重要支撐。各園區積極與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建立長期合作關系,確保率先應用先進實用的漁業技術成果,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
萊州明波綜合園區,將網箱養殖與循環水養殖相結合,創建了名貴魚類的“海陸接力”養殖模式,形成了漁業自主創新的先導區。
東方海洋現代漁業園區通過與中科院海洋所合作,開發出了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世界上最大規模的封閉循環水養殖系統,在國內首家試水三文魚工廠化養殖,并解決了運輸環節、終端環節的暫養、保鮮等難題。
資金投入,為現代漁業園區發展注入了持續動力。近年來山東省整合海洋生態文明示范、海洋經濟創新示范、漁業資源修復、現代漁業生產發展資金優質魚產業項目等各類支漁惠漁資金,集中、持續向園區投入。僅優質魚項目,5年來投入資金連年增長,中央和省財政補助資金3.85億元,帶動市縣財政投入3.1億元,自籌資金8.1億元,充分發揮了財政扶持資金的引領帶動作用。從去年開始,省財政專門設立省級現代漁業園區獎勵資金,進一步促進了園區建設的積極性。
而政策,則是山東省現代漁業園區發展的堅強后盾。山東省從2013年開始,在市、縣政府績效考核中,將省級現代漁業園區納入考評體系。省海洋和漁業廳會同省發展改革委、省財政廳進一步加大現代漁業園區建設推進力度,先后研究出臺了《關于創建省級現代漁業園區的實施意見》、《山東省省級現代漁業園區建設規劃(2011-2015年)》、《山東省省級現代漁業園區管理暫行辦法》,明確了現代漁業園區建設的總體思路、任務目標、總體布局和政策措施。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