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經須發全白的托米·萊格特下到沒膝的約克河里,將數個盛有牡蠣(又稱蠔)的網袋提到船上。“放在網袋中是為了防牡蠣的天敵藍蟹。”萊格特告訴本報記者,“不同的網袋中放養著不同生長期的牡蠣。長到這樣尺寸的牡蠣現在就可以賣給餐館了……”說著,他切開網袋,從中挑出一只牡蠣,仰脖生吞了下去。
約克河是美國切薩皮克灣的一部分,其所在的弗吉尼亞州約克敦是歷史名城。美國獨立戰爭時期,英軍將領康沃利斯就在距此地不到2千米處,向美國建國之父喬治·華盛頓將軍投降。
萊格特12歲時,立志成為一名海洋生物學家。1980年從美國威廉瑪麗學院海洋研究所碩士研究生畢業后,他曾有意攻讀博士學位。“但學習1年后,我意識到自己還是喜歡回到水中當個漁民,而不愿每天坐在電腦前。”萊格特說。
萊格特通過觀察、聆聽和學習,最終決定在切薩皮克灣養殖牡蠣。如今,他的牡蠣養殖場已成為母校“可持續發展牡蠣養殖”科研項目的基地,產學研一體化在這里得到充分體現。
位于大西洋海岸中部的切薩皮克灣是美國面積最大的河口灣,被馬里蘭州和弗吉尼亞州三面環繞,僅南部與大西洋連通。其名來自印第安語,意為“大貝殼灣”,歷史上富產牡蠣。切薩皮克灣曾經是美國主要的漁業基地之一,但在過去幾十年中,由于流域內城市和農場造成污染,漁業產量已大不如前。
切薩皮克灣的污染多來自農業和城市污水排放的氮,這種營養元素使得藻類大量繁殖,消耗了水中的大量氧氣,最終,貧氧水導致切薩皮克灣無法維持豐富的生物多樣性。來自威廉瑪麗學院海洋研究所等機構的研究人員發現,養殖牡蠣或許可以清除掉大量水中的氮。
因為可以吞噬掉水中過量的浮游生物,牡蠣這種雙殼貝類生物早已為人所知。有檢測表明,一個長到76毫米的牡蠣相當于一個有效的水中過濾器,8個大型牡蠣養殖場可能清除掉切薩皮克灣中1噸的氮。切薩皮克灣中曾經生活著大量野生牡蠣,如今只剩當年的1%。養殖讓這里的牡蠣多了起來。“什么都不用喂,牡蠣在這里就可以自然生長,同時可以有效清潔切薩皮克灣的水質,恢復多樣化生態。”萊格特指著約克河水中的牡蠣說。
去年萊格特牡蠣養殖場的產量是15萬只,收入不少。不過養殖牡蠣只是萊格特的部分工作而已,他還在切薩皮克灣基金會工作,這一基金會的使命是保護切薩皮克灣的生態環境,恢復生物多樣性。每年,萊格特都會與合作伙伴舉行4至6次制造礁球的公益活動:將仿造天然珊瑚礁的礁球放入水中為牡蠣卵提供棲息地,這樣可以有效增加牡蠣產量和海洋生物多樣性。
“我的生命與切薩皮克灣緊密相連,它養活著我,我要保護這片海灣,”萊格特說,“牡蠣應該成為切薩皮克灣的標志,能夠通過養殖牡蠣使得切薩皮克灣生態得以恢復,想想都讓人激動。”
發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養殖綜合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