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金樽魚,這是虹鱒魚,這是中華鱘,還有黃刺魚、土鱉、黃鱔、泥鰍、蝦……整個養殖場里有十多個品種的水產,每一種水產在我們實行的生態養殖模式里都發揮著不同的作用。”羅埠塘角頭村“祥喜生態農場”的主人及養殖模式的發明者周祥喜向記者介紹。如今,他的生態農場通過十多年的摸索,其生態養殖模式逐漸成熟,并開始產生效益,年獲利潤約30-50萬元。
周祥喜的生態農場與養殖業中常見的普通水產家畜和農作物混合養殖基地不盡相同。雖然打的是休閑觀光農場的牌子,但里面養殖的學問卻很有講究。
農場主要分為水產與水稻循環養殖區、水產循環養殖區、稻魚輪作區。農場最大的亮點和核心則是它的養殖模式完全遵循“生態、平衡”的自然效應原理,即使用地下管網和滴灌的階梯式排放,同時利用水的溫度差,選擇不同物種在不同的階梯養殖,形成了“金樽魚、虹鱒魚——中華鱘——黃刺魚——土鱉、黃鱔、泥鰍、蝦——水稻蔬菜瓜果種植”的流水線式立體循環養殖模式。“因為遵循了水產生長的規律,并充分利用了高效生態循環模式,所以也增加了養殖效益。”周祥喜說。
辦起農場是愛好也是心愿
說起辦農場的淵源,周祥喜憨笑著說,自己只是一個普通的農民,沒有多高的學歷,一開始也談不上有多好的技術,如何辦起這個農場的故事還得從十一年前說起。
2002年,挖過煤,打過工,跑過生意的周祥喜在不惑之年厭倦了這種忙碌的生活,回到了家鄉塘角頭村。因為塘角頭村有著豐富優質水源,使得周祥喜抱著養老的心態萌發了開辦農場的念頭。于是,當年,他承包了130畝土地,建起了“祥喜生態農場”,養起了魚蝦珍珠,并在魚塘邊上養豬、雞鴨及大棚種植,做休閑垂釣。
漸漸地,周祥喜的農場初步產生了效益。“當時這種養殖也是循環養殖,但沒有現在的完善。靠休閑垂釣一年也有三五萬收入,也還不錯。”周祥喜說。直到2008年,一個偶然的機會,讓周祥喜的農場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
引進鱘魚養殖開始流水線階梯式養殖
當年,婺城區水利局組織養殖戶到衢州參觀學習鱘魚養殖方法。周祥喜在參觀的過程發現,鱘魚需要的水溫在25℃左右,池子里排出去的水很浪費。“排放的水還有存活的養分和肥料,何不再次利用養其它適合這個水溫的魚呢?”一個念頭閃進他的腦海。
說做就做。回到家,周祥喜就開始忙著挖池、設計管網滴灌、水溫控制,搭建鋼架棚,并同年引進2000多尾鱘魚苗和其他水產進行流水線階梯式養殖。
流水線式的立體循環養殖相對常見的循環養殖優勢更大,具有高效生態、高效循環、高效利用、零浪費的特點。“鱘魚養殖排出的水溫度有28℃適合黃刺魚生存,養黃刺魚再排放的水溫有30℃左右,用來養殖土鱉泥鰍河蝦,最后排放出的水就富含很多肥料,可以排到田里種植水稻,水稻收割后的廢料可以放到魚塘或喂養雞鴨,從而實現真正的高效生態循環利用的立體循環模式。”周祥喜介紹。而這一模式的發明引起了相關農業部門的重視,并于同年擴大了養殖規模,擴大到現如今的250畝,增加了一條同樣養殖原理的水產養殖流水線,收益也翻番。
合作社經營開創發展新局面
2009年周祥喜申請成立了合作社,實現了水產養殖、經營的產業化發展。其養殖農場的面積擴至260畝,并獲評“省級無公害水產品養殖基地”、“省級優質高效漁業精品園”,“區農業龍頭企業”等。而周祥喜創新發明養殖模式可是金華市區的首創,他稱之為“水、肥及生產副料生態循環利用”。
去年,周祥喜充分利用塘角頭豐厚冷水資源,在原來的基礎上增加了養殖冷水魚—金鱒魚的工序。金鱒魚是一種冷水刺身魚,與三文魚相似,但口感比三文魚要爽口鮮美,來垂釣購買的人自然絡繹不絕。如今,每到周末,都會有一批市區及周邊縣市區的游客。“在這釣釣魚,中午吃吃新鮮的農家土菜,大家還可以把釣到的魚現場烹飪、品嘗,實在是身心都得到了放松。”一位來自市區的垂釣愛好者陳大伯說。
創新之路永不停步
目前,周祥喜發明的立體循環養殖模式得到了國家、省級相關的認證,成為方圓幾百里有名的養殖能手。但周祥喜并沒有停止創新的腳步。
今年,周祥喜又與浙江師范大學合作投資130萬建成500多平方米養殖全能實驗室,形成農業生產庫房與養殖及農業設施用地、休閑學習為一體的三重立體玻璃溫室,投入使用后可以更好更直接體現出他的立體循環養殖的價值。同時,養殖魚塘塘埂邊二次高效利用生態利用項目也已于去年12月份開工建設,此項目系利用塘埂改造,可以很好地解決目前水產養殖種植水稻生產成本高、蝦在水中溶氧量特別高等難題,把立體循環養殖的效益最大化。
發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綜合新聞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