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紅島居民趙師傅家的致富經念的就是
"蛤蜊經
"。

高新區即將崛起的國家大學科技園。
家住紅島西大洋社區的趙宇雷已經在紅島生活了63年,在這63年間,紅島由沉寂的漁村、曬鹽地變成了未來的市級政務中心、文化中心、會議中心和接待中心。回首這63年,趙宇雷感慨頗多,他也由一個少年成為了孩子的爺爺 ,而當年的交通不便、無人問津也早已經成為歷史 ,走在紅島的大街上仍舊安寧,只是居民心里都已經激動不已,未來的紅島會跟青島一樣高樓林立、繁華熱鬧嗎?
搖櫓撒網木帆船載肥美魚蝦
回憶雖美,但是放在當時,出行要多不方便有多不方便。
每當春秋季節的下午,藍天白云,海水明澈,不少漁船停泊在紅島的港灣里,桅桿如林。趙宇雷用繩子系上條小魚,往海里一拋,然后慢慢地往回拉,一群烏賊就跟著小魚過來了。下海逮上幾只,大的能有兩個手掌那么大。那個時候還不到1970年,趙宇雷19歲,剛剛下學,他面前的膠州灣是個魚蝦肥美之地。而如今,他早已經過了花甲之年,四五十年前的記憶卻仍舊非常清晰。
當時的漁民們都是小型木帆船,搖櫓撒網,手工作業,不過他們不擔心打不上魚來 。膠州灣里海鮮豐富,打上來的牙鲆能有半米長,兩寸厚,可是他們不吃。“不好吃,都不喜歡吃。我們只吃黃姑魚、白鱗。”回想起白鱗和黃姑的味道,趙宇雷還不忘加一句,“那個香啊!”膠州灣當時就已經以蛤蜊而聞名,可是巴掌大的海螺,肥美的蛤蜊,還有海蠣子,他們都不吃,直接“喂地”。
他從21歲開始為其所在的大西洋村人民公社下海捕魚。不愁海鮮卻愁錢。在那個物資并不豐富的時代,家家戶戶都只能住茅草屋,三間茅草屋幾乎就是一個家庭的所有家當,冬不擋風,夏不擋雨。當時很流行一句話,“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
當時的紅島并沒有受到重視,紅島似乎一直沒有進入到規劃者的視線。事實上,直到上個世紀70年代末,紅島一直處于一種“自生自滅”的狀態。
如果說不富裕是當時的普遍現象,那交通不便則可以表現出紅島是多么“備受冷落”。當時青島市區公交已經算是可以,但趙宇雷如果想去市里買點東西或者是辦點事,沒有一天的時間根本不可能,晝出夜歸。“一大早從大西洋村走上 10里地,走到肖家,然后坐118路出門,再轉車去李村、去青島……”到了目的地,已然中午。
“后來紅島的村民想去青島,就用村里的船,早上拉上人,通過膠州灣拉到小港。”趙宇雷回憶說,大家從小港下來,直奔中山路選購商品,再看看棧橋,到了下午時間差不多,大家就都趕回小港,然后一起回村里。這在當時也是一道風景線。回憶雖美,但是放在當時,出行要多不方便有多不方便。
公社改制家家戶戶拆房翻新
1989年,青島市根據城市發展需要,對總體規劃進行了調整補充 ,紅島距離青島市中心城區越來越近。
當他30歲左右的時候,中國內地轟轟烈烈地開展“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紅島的漁民也開始自己干了。那是上世紀80年代初,趙宇雷和他的幾個兄弟咬了咬牙,一人擠出萬把塊錢,四萬元錢買了一條船,開始“單飛”。
當時的大海仍舊很肥,村民下海捕魚也不難,趙宇雷帶著流網去黃海捕鲅魚,多的時候一船能有幾千斤。“一次出海十幾二十天,回來就有一萬多斤魚了 。”笑得燦爛的趙宇雷接著回憶:“海里有多肥你知道吧?一船回來多的時候蛤蜊也能有上萬斤!當時東西多,人們也挑,要想將蛤蜊賣出去,只能賣蛤蜊肉。”這可苦了在家的女主人,趙宇雷將蛤蜊運回來 ,他的妻子負責將蛤蜊肉剝出來 ,“沒日沒夜地剝,可還是趕不上運回來的速度。”趙宇雷的妻子笑著說,一堆蛤蜊還沒剝完,另外一船就回來了 。當時既沒有冷庫,也沒有冰箱,如果不將肉剝出來 ,很快就臭了 ,那趙宇雷一天的勞作就白費了 。看著一堆堆的蛤蜊,趙宇雷的妻子急哭了 。
這樣的哭泣是幸福的煩惱。幸福來得很快,出海不久,家里就寬裕了不少,看著家里的茅草屋,趙宇雷坐不住了。一年后,一座嶄新的瓦房代替了當時的茅草屋,當初的三間也成了四間。
實際上趙宇雷只是“隨大流”。因為在大西洋村乃至整個紅島,都在進行著“翻新運動”,“家家戶戶都在拆房子 ,當時走進村里,幾乎沒有不拆房子、建房子的時候。”村民們的確有錢了 。現在走在紅島的大西洋社區,一排排并不高的紅瓦房整齊劃一,村民們仍舊居住于此。趙宇雷說,這些房子大多都是那個時候修建的。不僅僅是房子 ,原來吃不到的桃酥、油條也沒人稀罕了 。
就在公社改制、趙宇雷“單飛”之初的1981年,青島制定了第一個城市總體規劃,指出“紅島東南部岸線保留為居住生活使用,西南部為外貿海上過駁口岸和部分倉儲用地”。1989年,青島市根據城市發展需要,對總體規劃進行了調整補充,紅島距離青島市中心城區越來越近。
腰包漸鼓規劃越來越細致
孩子漸漸長大,家庭富足美滿,除了海越來越瘦 ,趙宇雷對生活非常滿意。而紅島在青島的地位也越來越重要。
瘋狂捕撈的后果自然就是魚類的迅速減少。1991年,趙宇雷感到繼續捕魚不如養蛤蜊賺錢多,在紅島一帶,趙宇雷又成了第一批“吃螃蟹的人”他聯合幾個朋友,做起了蛤蜊和海蠣子養殖。遺憾的是,投進去的幾萬塊錢第一年就賠掉了 。
不過他沒有氣餒,大海也沒有辜負他,第二年連本帶利都賺了回來 。后來 ,紅島的海上都成了一片片的養殖基地,靠這個發財的村民只多不少。趙宇雷說,干這個比出海捕魚賺得多,只是當漁民太累了,每天開著船來回,干的全都是體力活。
養了幾年的貝類,趙宇雷的腰包也越來越鼓,1995年,他又花了12萬元買了村子建設的一棟二層小樓,上下兩層得有200平方米。當時的12萬元對農民來說幾乎是個天文數字,不過家里只有一個男孩的趙宇雷家庭負擔不重,搬到新家后,他們的生活又邁上了新的臺階。
孩子漸漸長大,家庭富足美滿,除了海越來越瘦,趙宇雷對生活非常滿意。而紅島在青島的地位也越來越重要。
1995年,《膠州灣及鄰近海岸帶功能區劃》對紅島的規劃更加細致。主要有將紅島規劃為區級旅游度假區;建立紅島海洋科學實驗區;將紅島南東大洋至冒島規劃為港口預留區,紅島還將成為膠州灣北產工業城鎮區、工業城鎮預留區等。1996年,《青島市城市總體規劃(1995-2010年)》多處涉及了對紅島的規劃。如“在城市用地發展方向、總體布局和城市用地調整原則”的“產業因素”中指出:紅島一帶海洋產業的發展將形成城市新的吸引點;在“環境條件因素”中指出:紅島南岸擁有良好的自然環境景觀條件;在“城市結構與形態”中指出:以膠州灣東岸為主,膠州灣西岸為輔的城市中心,以環膠州灣沿線的紅島、上馬、棘洪灘、河套、紅石崖等主要城鎮為發展組團,形成“兩點一環”的城市形態。
孕育蝶變繁華即將撲面來
紅島在青島的地位越來越重要,被選擇作為構筑21世紀大青島和環膠州灣經濟帶開發建設的突破口進行規劃和建設。
2000年,趙宇雷年過半百。當了大半輩子漁民的他覺得自己“老了”。看著自己的孩子也成家立業,趙宇雷漸漸萌生了退休的想法,2001年,趙宇雷不留遺憾地放棄了養殖,開始享受天倫之樂。
不過他也沒有閑著,不干漁民了,可是沒有離開陪伴了他一輩子的大海。2004年,紅島蛤蜊節首次舉辦,他從私產養殖再次變為“為公家干活”。據他介紹,蛤蜊節上雇了不少老漁民,他已經算是很年輕的。給前來挖蛤蜊的游客開船,當導游,指揮市民在哪一帶挖蛤蜊……這就是他的工作,不過由于蛤蜊節持續時間并不長,平時的他也沒怎么有事。
隨著孩子成家立業,他也搬出了當時的二層小樓,又花了幾萬元買了一棟小一點的二層樓,一年萬把塊錢的收入他已經非常滿足。
與此同時,紅島在青島的地位越來越重要,2000年的《環膠州灣經濟帶發展規劃(2000~2015年)》中,紅島鎮被選擇作為構筑21世紀大青島和環膠州灣經濟帶開發建設的突破口進行規劃和建設。
這樣一過就又是差不多10個年頭,偏遠的紅島漁村也有了長足的發展,進趟城里需要一天的時代也早已不復返,現在大西洋村里已經通上了好幾路公交車,765路 、902路……隨著膠州灣大橋的建設,從趙宇雷家去青島市區已經非常方便快捷。
而趙宇雷都已經知道,他所在的紅島以后將成為新的經濟增長極。2013年《紅島經濟區及周邊區域總體規劃》披露,紅島經濟區及周邊區域總體規劃范圍南至海岸線、東至膠濟線、西至膠州界,用地面積316.7平方公里,其中,紅島經濟區范圍為紅島、河套街道及高新區,總用地約160平方公里。而紅島經濟區及周邊區域的功能定位為全球科技創新網絡上的節點,服務藍色經濟、輻射山東半島的科技創新中心,軟件信息產業、藍色經濟與高端產業聚集區,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環灣“三城聯動”的城市中心區之一,交通便利、設施完善、人才匯聚的智慧型、生態型、現代化國際城區。
規劃顯示,該地區將按照現代化國際性城市建設標準,布局文化、商務、科技、體育、醫療等市級公共服務中心,并本著分級配置、體系完善的原則,結合組團布局片區級、社區級公共設施,打造功能突出、內生活力、國際效應強的新城。而紅島片區作為區域核心,將承載市級政務中心、文化中心、會議中心、接待中心。
走在紅島的大街上,各個村里還是一片安寧。然而,幾乎每個人都知道,這兒以后將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市級政務中心、文化中心、會議中心、接待中心”,趙宇雷知道這些字眼,但是以后這兒到底會怎樣,他都還不知道。不過話語間他也充滿了期待,紅島以后會跟青島一樣高樓林立嗎?會跟青島一樣交通發達嗎?家門口是不就有大超市?這里會不會更繁華?而變化,已然發生。
文/
圖/記者 王元孔 婁花 記者 何毅
“市級政務中心 、文化中心、會議中心、接待中心”,趙宇雷知道這些字眼,但是以后這兒到底會怎樣,他都還不清楚。不過話語間他也充滿了期待,紅島以后會跟青島一樣高樓林立嗎?會跟青島一樣交通發達嗎?家門口是不就有大超市?這里會不會更繁華?而變化,已然發生 。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