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河北省邯鄲涉縣位于太行山麓,獨特的地理位置和地質結構形成的一股股地下冷泉使當地成為了鱘魚的歡樂故鄉。
“自從實施了標準化養殖,我們的魚生病少了,成活率高了,利潤增加了20%,周圍好多漁場的養殖戶都搶著來我們這進魚苗呢!”泉溪生態養殖園地郜志平經理高興地說。
2010開始實施第七批鱘魚標準化建設示范區以來,涉縣質監局在邯鄲市質監局的指導下積極與農牧等相關部門配合在認真收集、整理國家標準、行業標準的基礎上,根據本地實際組織制定了《西伯利亞魚苗種培育技術規程》省級地方標準,對水質要求、放養前準備、放養密度、成魚投喂、日常管理等幾個方面進行了規范。該標準體系共收集整理等同采用國家標準63項,行業標準20項,地方標準9項,企業標準24項,實現了從孵卵到養殖的全過程覆蓋。
與此同時,縣質監局工作人員積極深入每一個養殖基地,開展“送標準下鄉、送技術下鄉”的活動,用農業標準化知識指導鱘鰉魚養殖的全過程,減少損失,增強了抗風險能力,推進了農業標準化示范區建設的進程。同時積極推廣實施無公害農產品及產地認證,規范養殖過程,保障涉縣鱘鰉魚養殖質量、安全和衛生,用無公害認證技術約束養殖戶行為,使養殖戶在實施無公害認證的過程中學習養殖技術。
通過多年的大力推廣和實施,涉縣所有的鱘魚養殖區域已全部實現了標準化養殖,隨著養殖技術的不斷改進,魚苗的成活率有了進一步的提高。
截止到今年3月份,涉縣鱘魚養殖面積達到26.6公頃,產量1500噸,產品遠銷京、津、陜西、河南等地,是河北省最大的冷水魚養殖基地之一。涉縣泉溪鱘魚養殖園集約化流水養殖地6.66公頃,孵化苗種培育池800平方米,年孵化魚卵能力可達500萬粒,生產大規模苗種100萬尾,商品魚生產能力達25萬千克,產值上千萬元,利潤400萬元。園區內有達氏鰉后備親魚兩萬余尾、歐洲鰉后備親魚1000多尾、西伯利亞鱘親魚及后備親魚3000多尾、史氏鱘后備親魚3000余尾、雜交鱘后備親魚30000余尾。經過幾年的發展,現在已經成為中原地區最大的流水集約化鱘魚養殖專業場。
鱘魚的標準化養殖發展帶動了全縣農民增收致富,所有養殖戶的收入平均增加了30%。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