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盡管可能品質存在差異,但北參南養的各個難題正在逐漸突破。隨著全國養殖和進口海參的逐年增加,5年后如果出現海參20元一斤怎么辦?”7月18日、19日在我市舉行的第二屆中國海參產業發展高峰論壇上,來自全國的專家學者、企業家、行業協會及管理者對目前我國海參產業的發展提出了擔心。
據中國水產流通與加工協會統計,去年我國海參產量達到17.1萬噸,年增長率達到24%。除了大連、山東等傳統產區產量持續快速增長之外,以福建海參為代表的南參“漲勢”驚人。據悉,過去的3年中,福建海參養殖產量在全國海參總產量的占比已經從1.3%提升到9.1%。
中國水產流通與加工協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水產養殖高級工程師崔和認為,不同產地海參具有不同市場地位,遼寧海參仍將主導全國海參市場,而產量最大的山東省將影響全國海參市場的整體走勢,福建等南方海參對海參市場將起到緩沖平衡的作用。
記者從論壇獲悉,近年來,海參產業迅猛發展,也給產業帶來一系列不確定因素。自2011年以來,海參產業規模急劇擴張,一些生產方式對資源環境產生負面影響,背離可持續發展要求;北參南養的連續升溫,供大于求問題顯現,尤其表現在今年春季鮮海參收購價低迷;去年底政府規范三公消費的系列措施對海參市場產生的長期影響有待進一步評估;另外,隨著營銷手段更新、消費市場拓展等,市場中出現了產品同構、市場競爭激烈等一系列新問題,產業能否健康持續發展引起了產業人士的廣泛關注。
論壇透露,由于以中國為主的亞洲地區對海參需求的不斷增加,斐濟、瓦努阿圖等國家已經出現海參捕撈量過大、當地海參瀕危、破壞當地海洋環境等問題,這一情況已經引起國外環保部門及相關國際組織的重視,可能將海參列入瀕危保護動物行列。
此外,外國海參進入中國的渠道也問題重重。海關數據顯示,2012年,我國進口海參總量達1695.3噸。不過這一數據與行業協會及國際組織的統計差別較大。中國水產流通與加工協會則認為,去年至少應有8000噸外國海參通過各種渠道流入中國市場。聯合國糧農組織(FAO)認為我國每年進口海參達5500噸。幾方面統計數據的差異表明,有相當一部分海參通過非正常渠道進入中國市場。
此外,海參藥殘問題最主要存在于育苗環節,目前尚缺少有力控制。沿海地區大大小小的育苗企業中,為數眾多并無合法手續,因此成為監管盲區。據業內人士介紹,事實上育苗企業的管理多數都下放到鄉村一級,而這種監管往往顯得無力,缺乏科學、有效的管理。
業內人士認為,當前有必要對海參產業從捕撈、育苗、養殖、加工、市場規范等全產業鏈進行必要的規范,以維護海參產業的可持續發展。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