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年初至今,中山蝦農因投養南美白對蝦成活率普遍偏低而遭遇損失。近日,中國水產研究院南海水產研究所副研究員張家松博士前往民眾鎮為養殖戶和農技人員授課。張家松指出,傳統蝦塘將被室內工廠化養殖取代;近期,蝦農應采用一系列“治標”辦法提高對蝦成活率。
今年中山的南美白對蝦養殖面積約14萬畝,占全市養殖水塘的三分之一。與相鄰地區相似,南美白對蝦在中山也碰到養殖難題——病害增多,對蝦成活率普遍偏低。據統計,今春以來,中山市第一造對蝦的成活率低至2-3成,遭遇近20年來少見困境。
張家松認為,該困境由水質污染、病害增多、蝦苗質量良莠不齊、天氣變化頻繁而造成。長遠根治的辦法,是采取室內工廠化養殖方式,取代傳統蝦塘。張家松表示,近期而言,中山蝦農可采取4項“治標”辦法應對。首先,投放種苗前充分處理蝦塘的污積物,每年翻曬蝦塘。其次,做好增氧和排污,確保水源沒有被污染。第三,建議養殖戶帶著顯微鏡去選購蝦苗,在顯微鏡下選擇腮部沒有污垢物、腸道沒發紅發炎、肢體完整的蝦苗。最后,投放蝦苗時,每畝控制在5萬苗左右。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