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導語:黃鱔俗稱“水中黃金”,在漢川有著廣泛的養殖基礎。這黃鱔養殖,種苗是關鍵,也是難點。最近華中農業大學與漢川市科農水產專業合作社進行合作,建立鱔魚人工繁育基地,并獲得成功。
正文:記者在位于漢川市華嚴農場的科農水產專業合作社看到,連片的鱔魚池長滿茂密蔥綠的水草,一口口網箱顯得生機盎然,基地技術人員正撐著小船,給產卵箱內的鱔魚親本喂食。
記者:胡錢洪:“大家看到我身旁的網箱就是產卵箱,像這樣一個不足兩平方米的產卵箱可以繁育出黃鱔幼苗四百到五百尾,像這樣的網箱在咱們基地就有近兩萬口。”
正文:劉有成就是這家水產合作社負責人,劉有成從2009年開始從事黃鱔養殖,和其他鱔農一樣,都曾有過因為鱔魚苗子存活率低,導致全年白忙活一場的慘痛經歷。
同期聲:漢川市科農水產專業合作社 負責人 劉有成:“現在對于我們廣大的養殖戶來講,黃鱔幼苗是他們在養殖過程中最大的瓶頸,之所以很多養殖戶收益不高,或者虧本,都是因為黃鱔幼苗的質量不高,目前鱔農幼苗的來源都是野生,通過野生的捕獲,成活的比例非常低,最高比例只能達到40%。”
正文:兩年前,劉有成通過多方聯系,與華中農業大學建立起產學研項目合作,建立鱔魚人工繁育基地,開展規模繁育試驗,由華農提供技術指導,合作社出資金和人力,流轉土地500畝,進行網箱養殖試驗。
同期聲:華中農業大學教授 龔世園:“關于黃鱔苗種人工繁育的問題,這是目前我國的一個難題,因為黃鱔具有性逆轉,從出生到第一次性成熟,都是雌性,第二年以及第二年以上,它就要逐步轉變成為雄性,這個轉的過程是非常艱難的。”
正文:經過專家的技術攻關、摸索和實踐,應用營養、生理、生態等技術,成功突破了黃鱔性逆轉的調控問題,可以生產大量的人工繁育需要的雌雄親本,徹底解決了黃鱔苗種的培育問題。
同期聲:漢川市科農水產專業合作社 負責人 劉有成:我的繁育基地可以為養殖戶解決黃鱔幼苗的供給問題,而我們繁育出的幼苗成活率可以達到95%到98%,可以大大提高鱔農的養殖效益。
正文:目前,漢川市科農水產專業合作社可年產優質黃鱔苗種1600萬尾,輻射帶動汈汊湖、華嚴、劉家隔、新堰、分水、西江等地推廣黃鱔養殖面積近萬畝。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