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盡管看起來我們吃的養殖魚將多于捕撈的野生魚,海洋中仍然有一些“新的”和未被開發的品種,方鯛(Capros aper)就是其中之一。方鯛是一個廣泛分布于東北大西洋大陸架的小型遠洋物種。
從挪威到塞內加爾、地中海和亞速爾群島近海島嶼、馬德拉和加納利都能發現方鯛蹤跡,它們經常是一大群聚集在淺海水深0-600米之間。近些年,該物種在比斯開灣和凱爾特海濱異常繁盛。
方鯛在愛爾蘭西海岸的捕撈配額是56666噸,在歐盟算是最大的。該資源當前作為工業漁業利用,愛爾蘭海洋漁業委員會-愛爾蘭國家水產行業組織(BIM)一直致力于愛爾蘭水產業,開發能直接用于人們消費的產品。
“我們嘗試了一系列的方案,”區域業務運營部Michael Gallagher說,“但是它的規格很小(體長12-14厘米,體重40-50克)且多刺,因此傳統的機器不能用在方鯛加工上,不過它的肉質很結實,口感良好。”
因為魚個體很小,要去刺去皮,這樣工作量很大,加工成去頭去內臟產品是個不錯選擇,Gallagher認為機器改造后能勝任這些工作。去頭去內臟的魚切碎后可以做成魚餅或炸魚條。BIM海鮮研發中心嘗試了各種絞碎工藝,這些工藝仍在評估中。BIM還從萊克肯尼理工學院(LYIT)獲得技術支持。方鯛是否適合加工成魚糜仍在評估中。

方鯛樣品已經送至中國,在那里小規格的魚都是手工加工。然而手工加工方鯛的成本遠高于阿拉斯加狹鱈,意味著經過再加工的方鯛銷回歐洲會很昂貴。有人表示有興趣加工成罐頭制品,但愛爾蘭的試驗顯示:該操作不能充分去刺去鱗,無法使它成為一個具有吸引力的產品。從積極的一面看,方鯛的含油量超過9%,肉質也比較適合做罐頭產品。
方鯛外觀呈橙色,這個顏色對中國消費者比較有吸引力,而且中國人并不計較先去刺再烹飪和吃魚,中國市場對整魚消費很有興趣。BIM也將一些產品送到非洲各個市場,并期待著市場的具體反饋。
BIM目前為止已經做了以上這些工作,看上去在中國銷售整魚很有潛力,也許在非洲也很有潛力,隨著技術的進步,去頭去內臟產品和魚糜制品也將成為可能。
然而,必須牢記魚粉和魚油生產商對方鯛的需求也將繼續增長,這將影響到直接用于人們消費的方鯛的價格。
文:Mike Urch,海鮮顧問,Seafood International前編輯
中國水產門戶網編輯翻譯整理,轉載請注明!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