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長江上游漁業資源嚴重衰退,金沙江干流魚類自然資源瀕臨崩潰。”今天上午,在滬舉行的《2013長江上游聯合科考報告》發布會上,科研人員憂心忡忡地表示,長江上游的綜合保護刻不容緩。
今年6月,世界自然基金會(WWF)聯合農業部長江流域漁業資源管理委員會辦公室 (長漁辦),共同組織了 “美麗中國、生命長江——2013年長江上游聯合科考”活動。今天發布的科考報告,首次從濕地生態系統、水生生物多樣性、環境流、水環境等四個領域對長江上游進行綜合“診斷”,并從流域尺度提出呼吁流域立法、推動機構完善、加強綜合管理、實行搶救性保護等一系列建議。
長江“四大家魚”數量急降
據WWF上海辦公室主任任文偉介紹,考察團走訪了從海拔4000米以上的高原到海拔1000米以下的峽谷地區,了解以魚類為代表的水生生物多樣性的分布和自然變化情況,以及傳統農牧活動、水電開發等人類活動對長江上游流域健康及生態安全產生的直接影響。
此次考察對玉樹、石鼓和赤水3個樣點的魚類資源采樣結果分析顯示,整個長江上游魚類資源保護面臨嚴重威脅。長江流域漁業資源管理委員會主任趙依民說:“由于棲息地的破壞和喪失,金沙江干流的魚類自然資源已瀕臨崩潰。規范水電開發的審批和管理程序,修復關鍵性棲息地和種子資源,在生物多樣性保護的重點區域開展搶救性保護,已經刻不容緩。”
此前,中科院水生所等多家科研機構的監測數據表明,長江中的“四大家魚”魚苗發生量急劇下降,由上世紀50年代的300多億尾降為目前的不足1億尾。金沙江流域歷史監測到魚類有143種,而此次科考三次魚類資源采樣僅僅發現17種魚類樣本,其中還有3種外來物種,其種類、數量和個體大小均較土著魚種表現出較強的優勢性。
建議長江全流域十年禁漁
科考隊專家指出,金沙江段密集的水電開發對魚類資源的影響十分明顯。在金沙江中游石鼓段,專業漁民經過一個上午多次采樣,僅獲得3種5尾魚類樣本,而歷史上石鼓江段可以采集到金沙江大部分魚類樣本。專家分析認為,石鼓段漁業資源嚴重衰退,主要是由于石鼓以上江段二三級支流的高密度水電開發極大地壓縮了以溪流為產卵場的水生生物生存空間,而違法捕撈行為則加劇了這一破壞性影響,導致大量魚類物種瀕危。
赤水河是長江上游迄今為止唯一一條干流尚未建壩的一級支流,其干流和多數二級支流至今仍保持與長江的自然連通,因而成為長江上游特有魚類為代表的水生生物的重要棲息地或產卵場。盡管如此,赤水河仍然面臨著沿江產業開發和人類活動帶來的重重威脅。 “在金沙江全流域大規模水電開發不可阻止的大趨勢下,選擇赤水河、通天河等2-3條支流作為金沙江特有魚類保護區,開展搶救性的保護,是避免長江上游魚類大規模滅絕的可行的替代方案。 ”趙依民表示。任文偉則認為,“應盡快開展長江全流域的十年禁漁,為長江的漁業資源留下休養生息的時間和空間。 ”
長江流域管理體制需改革
目前,金沙江干流已規劃25個梯級水電開發項目,其中過半已開始施工建設甚至投入運行。為規范金沙江流域的水電開發,報告呼吁:對于已規劃和建設的水電工程,必須加強從流域尺度的監測評估,大力推動金沙江流域水庫生態調度,開展梯級水庫的統一調度管理;并充分考慮盡早實施相關生態補償的措施;盡快啟動小水電的審核、評估程序,為小水電制定標準,并通過法律手段強化管理、緩解其破壞性影響等。
“上游的問題必將影響到整個長江流域的健康和安危。長江的保護和管理必須從流域尺度出發,進行綜合利用和保護規劃。”復旦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陳家寬教授說。
為推動長江流域的綜合保護,報告建議推動 《中華人民共和國長江流域管理法》立法;盡快成立由國務院直屬的長江流域管理協調機構。對一再修訂的《長江流域綜合規劃》,報告呼吁要進行一次性修編并通過人大決議,嚴控有需要就改的修訂行為。報告還呼吁開展一系列搶救性的保護行動,包括健全和優化長江自然保護區群的布局、長江十年禁漁、生態補償、探索生態系統服務功能的收費和補償制度。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