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海參差不多都熱化了。”山東萊州市城港路街道海村的露天海參養殖戶張虎(化名)說。他捧著“猛子”(打撈海參的潛水員)剛剛撈上來的海參讓記者看,海參多數化成了乳白色的濃漿,少數成型的也軟化潰爛了。“你看見的是能捧上來的,在下面有很多直接化成水的,根本弄不上來。”剛上來的“海猛子”無奈地說。張虎在附近有兩個露天海參池子,一個30多畝,另一個10多畝,據他估計,大概有80%—90%的參都爛掉了。
海村北面約5公里是金倉街道崔家村,那里的情況也不容樂觀。楊大爺是當地人,他說,干了30多年養殖第一次遇到這種情況。老人自己照顧著兩個20多畝的池子,加上老板的,一共100多畝,都出現了海參潰爛化水的現象。
在三山島養殖區做海參生意的由老板告訴記者,從北面的三山島街道到南面的虎頭崖鎮,海參大面積潰爛化水的現象在露天海參養殖池中普遍存在,其中刁龍嘴養殖區、朱由養殖區一線尤為嚴重,接近九成露天海參養殖池嚴重減產。
采訪中記者看到,很多養殖戶在清理池子,有些養殖戶干脆在參池子里養起了蝦。
天災人禍釀禍端
“連續一周的高溫,人都有熱死的,海參更受不。”張虎認為造成海參大面積死亡的“罪魁禍首”就是高溫。
專家對張虎的分析表示認同。山東省海水養殖研究所主任李成林稱,池底水溫超過30度,海參就會得化板癥(危害最為嚴重和普遍發生的一種流行疾病);當水溫持續一周超過32度,海參就會大面積化皮潰爛甚至死亡,如不及時清理將會造成“臭池”,引發次生災害,海參死亡更厲害。
造成海參大面積絕產還有另外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暴雨。7月初以來萊州連降暴雨,雨水大量進入參池,池塘表層的鹽分迅速下降,池底溶氧的含量減少,最終導致海參缺氧死亡。“我的池子周圍都是淡水,根本沒法換水,下雨那段時間池子里的鹽度一直都在20‰以下。”萊州市城港路街道朱由三村劉碩(化名)家的海參早在半月前就絕產了。附近“填海造池”也是這次自家海參絕產的一個誘因。“下雨時,池子的水出不去,潮水進不來,就是因為海邊填海挖池子養參,堵住了換水道。”劉碩說。
“一個20多畝的小型池子差不多出1萬斤海參,現在價格大約60元/斤,僅海參就損失60萬元左右,還不包含其他成本損失。”劉碩給記者算著賬,“我今年大概得損失150萬元。我這還是輕的,外地來投資的損失幾百萬上千萬的有的是。”
“上面也來過技術員,他們也沒什么好辦法,損失成這樣了,我們也不知道到底該怎么辦。”張虎說。
剛打撈出來的海參,多數已經化水潰爛,養殖戶欲哭無淚。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