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劉巖松
一個來自鞍山的小伙,愛上了廣袤富有的大海。從此,他就扎根在大連,搞起了鮑魚養殖。他懷著壯志豪情踏上創業路,資產一度超過千萬;他也曾因為一場意外而血本無歸——“7·16”事故中,珍貴的鮑魚苗全部死亡;他沒有哀怨什么,而是擦干眼淚繼續打拼,創新了鮑魚“大連度夏、福建越冬”的養殖模式。在堅韌的性格支撐下,“成功”這兩個字跟他再續前緣。現在,他已經年入千萬。他就是35歲的劉巖松,被稱為大連版的“史玉柱”。
血本無歸后再戰江湖
劉巖松是鞍山人,于2002年畢業于大連水產學院,專業學的就是水產養殖。畢業后,劉巖松先是在大連市內一家海洋生物企業從事鮑魚育苗和銷售行業。2005年,已經具備一定市場運作能力的劉巖松憑借著自己領先于業界的育苗專業技術,單挑獨斗自己干起了鮑魚養殖,他先是嘗試在營口投資鮑魚養殖,經過市場調查,他認為遼南的海域廣闊、水質優良,更適宜鮑魚的生長。
2007年,他移師旅順這座交通方便、水質良好的海濱小城,經過兩年的發展,他的鮑魚養殖產業迅速做大。到2009年,他已經在旅順、金州、金石灘等地經營了3個育苗場,資產已經達到了1500多萬。然而,天有不測風云。2010年,“7·16”事故使劉巖松的鮑魚育苗業遭到了滅頂之災,當時海上全是油污,十幾天抽不上去清潔海水,導致價值超過一千萬元的鮑魚苗全部死亡,血本無歸。金石灘的鮑魚育苗養殖產業歸零以后,劉巖松僅拿到了80萬元賠償款。到哪里發展才安全,到哪里創業才更保險,劉巖松選擇了黃海深處的長海縣。2011年年底,劉巖松來到大長山島鎮所屬的塞里島,在這里,他又干起了自己的老本行,與別人合資經營鮑魚養殖。
創新“網箱養鮑”年入千萬
一直以來,劉巖松始終在思考一個問題,福建和山東的鮑魚養殖業占據著全國鮑魚市場的半壁江山。長海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具有水質好、海洋資源豐富等得天獨厚的資源優勢,非常適宜鮑魚生長,只要自己堅持下去,一定可以養出口感更好的鮑魚來。劉巖松告訴記者,稚鮑的生長與水溫關系密切,其生長直接受溫度的制約,在5~10℃的條件下,幾乎不生長,幼鮑與成鮑的生長速度隨溫度升高而加速,目前長海的水溫在20~22℃,非常適宜鮑魚的生長。
從2010年開始,劉巖松嘗試采用網箱養殖鮑魚,與鮑魚底播養殖相比,網箱養殖生長周期短,更易于操作,方便采捕。網箱養鮑進一步拓寬了長海縣的鮑魚養殖渠道,成功采用了鮑魚在北方度夏、在南方越冬的“南北調養”這一科學養殖模式,利用福建和大連兩地溫度及地域的互補性,使大連和福建兩地成為鮑魚這一優質高效養殖品種安適的棲居場所。目前,劉巖松“網箱養鮑”的年產值已經超過1000萬元。
劉巖松善于取長補短,開始創業時,他就嘗試與朋友結成合作伙伴,自己出技術,參與管理,海域和資金由朋友協調參與。初戰告捷,劉巖松進一步擴大了再生產,嘗試從事鮑魚育苗、半成品和成品養殖整個產業鏈的市場運作,這一做法與當地政府的調整養殖結構的想法不謀而合。為了進一步加快鮑魚養殖基地建設,2012年,大長山島鎮政府出臺“以獎代補”政策,鼓勵企業和養殖業戶的鮑魚養殖積極性,出資79萬元支持首批19家業戶發展鮑魚養殖業,同時,還組織多家企業、業戶赴福建考察,謀求項目合作,推動了長海鮑魚養殖產業的進一步發展壯大。
大長山島鎮塞里村黨總支書記秦曉敏告訴記者,去年,村里的8戶養殖戶和公司達成了合作協議,他們養殖的鮑魚苗從1.5厘米養殖到3厘米賣給公司,中間養殖6個月,鎮里給每戶補助一萬元,雖然養殖規模并不大,但養殖戶從中得到了收益,嘗到了養殖優質高效品種的甜頭。
他的承諾
想把成功經驗分享給別人
作為一名從事鮑魚育苗和養成的專家,35歲的劉巖松渾身散發著年輕人特有的朝氣,他滿懷信心地對記者說,盡管受到海珍品價格下滑等不利因素的影響,但鮑魚已經成為常規消費品種,通過差異化的市場運作,從5月下旬開始,鮑魚就進入了銷售期,目前,市場前景良好。從事鮑魚養殖多年,劉巖松認為,堅韌的性格以及科學的養殖方法是取得成功的關鍵。
劉巖松經常看到一些用浮筏養殖蝦夷扇貝的業戶,忙碌一年,收獲僅夠維持生活,銀行貸款也還不上,他覺得長海的養鮑業前景非常廣闊,只要按照科學的養殖方法做好做大鮑魚養殖產業,讓養殖戶盡快脫貧致富不是夢想。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