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塘是活的教科書
華農大學生走進孝感拜師學藝
合照
漁業不是茅屋、水池、木船
在漢川市國家“菜籃子”水產品生產項目汈汊湖基地,安裝有水質在線監測系統,漁民足不出戶就能在電子監控室里看到養殖水體的各項指標以及魚類的生長狀態。“自動化在線檢測系統是漁民的千里眼、順風耳”,漢川市水產局副局長余飛介紹說,“只要檢測到指標異常,就可以自動開啟相應設備運轉,比如出現溶氧不足,計算機可以通過監控網絡自動開啟增氧機進行增氧。這樣不僅可以免去漁民三更半夜起床檢測水質的勞苦,而且能夠避免因為人工監管不到位而出現的魚池翻塘,防止漁民一年的辛苦一夜之間打了水漂。”
“水質在線檢測系統的價格也不是很貴,但是漁民的傳統觀念不容易改變,所以推廣還需要一個過程。”孝感市水產局副局長方順星說。未來的漁業發展方向是自動化養殖,這對于水產畢業生來說是一個巨大的機遇,只要能放下架子,撲下身子大力推廣,就能既造福漁民又能成就自己。對于以后從事養殖行業的學生來說,養殖行業不再是光著膀子靠天吃飯,而是遠隔萬里都可以實現養殖管理的自動化。
在水產學院大二學生胡玉杰心中,一直有一個夢——畢業以后計算機自動化養魚。為了實現自己的夢想,他修了武漢大學的計算機專業,每當周末同學們都出去玩的時候,他都堅持六點起床乘公交到武大學習兩天的課程。“我從來不認為養魚丟人,養魚也是高科技。”他笑著說。
湖北是千湖之省,多年來淡水漁業產量全國第一,而孝感市是湖北的四大漁區之一,漢川是孝感漁業最發達的區縣。但是漁業產品深加工一直是該地區的薄弱環節。
在汈汊湖淞湖口村,占地156畝、投資2.1億的汈汊湖綠色食品有限責任公司正在如火如荼的建設中,在高大的廠房里,工人正在熱火朝天的搬動鋼筋、鋼管,力爭年底竣工。“原來以為水產行業就是茅草屋、水池、小船,沒想到還有高樓。”小組成員薛理耀說。
在漢川市11萬畝精養魚池參觀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
“你們誰要是解決了鱔魚的人工繁殖問題,誰就可以賺上億塊錢。”孝感水產局副局長方順星對學生們說。在漢川市科龍水產合作社,550畝的黃鱔人工繁育基地今年剛投產,在清澈的水面上,整齊的排列著很多綠色的網箱,里面就是成鱔和鱔魚苗。
合作社農民劉友成介紹說,與其他魚類不同,在自然環境中,當黃鱔成長到體長超過35厘米時,就會集體“變性”,成為雄魚。這樣在“適婚”年齡,黃鱔的種群中,便會出現明顯的性別比例失調情況,無法正常“婚配”,于是黃鱔的種苗繁殖就成了難題。目前,我國黃鱔市場的年需求量為300萬噸,而產量僅為45萬噸,供需缺口極大。其價格也一直在 60元/公斤左右的高位徘徊,高峰時可達 80元到140元/公斤。龔世園教授所帶領團隊歷時5年所研發的“黃鱔全網箱苗種繁育技術”大大提高黃鱔寶寶的“出生率”,也間接解決了價格問題。據介紹,該成果已獲得4項國家專利認證。龔世園也算了筆經濟賬:若該技術獲得推廣應用,每畝網箱產值可達10.5萬元,除去成本,利潤超過4萬元。
但是商品化養殖中還存在一些問題,由于黃鱔領地意識很強,,在水草產卵容易被其他鱔魚吃掉,所以一般在洞穴中產卵。對此,需要科學技術予以解決。解決后便可以進行大規模商品化生產,實現巨大產值。
在理論上,鱖魚是肉食性的,蝦、蟹、鱖套養是行不通的,但是漢川漁民經過長期的生產實踐,發現這種養殖模式經濟效益很好,一畝純收入有四五千元,而單養鱖魚一畝純收入只有2500塊錢左右,收入提高了近一倍。“要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方順星說,他還給同學們講了一個故事,60年代村里的一頭牛生病了,村民去農學院請教授來治療,但是走進課堂,發現教授在講牛尾巴的功能,“可以驅趕蒼蠅,天熱了扇扇風。”教授在講臺上慢吞吞的講著,農民急匆匆的請教授去為牛治病,教授說:“我不治病,我只講牛尾巴的功能。”在場的同學們聽后哈哈大笑。“只有將理論與實踐結合,科學技術就是第一生產力啊。”小組成員劉佳睿感嘆說。
小組成員還參觀了位于漢川占地11萬畝的精養魚池、朱湖農場菱角湖生態漁業、全省唯一一家位于孝南區占地兩百畝的小龍蝦工廠化繁育基地,孝感市水產科學研究所等漁業單位。孝感水產局副局長方順星希望小組成員努力學習水產科學知識,為以后工作打下扎實基礎。“原來養魚也可以現代化,我很自豪我是農業大學畢業的。”參觀完后劉俸君感慨。
作者:未興文
中國水產門戶網來稿刊登,屬獨家報道,如需轉載請標明出處!
發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綜合新聞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