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日,海參養殖戶安遙剛測完海水溫度、鹽度,說數值正常。
21日下午3點,村民在棧橋晾曬捕撈的野生海參。
海參養殖遇“天災”,養殖戶們雖然賠慘了,但生活還要繼續。“水溫29℃,鹽度24‰。”21日上午11點,萊州刁龍嘴的海參養殖戶安遙剛,剛剛測出了海水的溫度和鹽度。這個數值讓他放了心。“天災”造成多半海參死亡,因為擔心池子里僅剩的海參會同樣遭難,他一天兩次測水溫和鹽度。8月上旬之后,他家參池的海水溫度逐漸從最高的33℃降到了29℃,鹽度從16‰上升到了24‰-25‰。
兩萬斤海參剩不到兩成
安遙剛的海參池就在海邊,話說“近水樓臺先得月”,他家的海參也沒幸免于低鹽和高溫的“烤”驗。今年是他養海參的第10個年頭,秋季和明年春季可收獲的20000多斤海參,在夏季的強降水和高溫過后,剩下不足兩成。
8月7日開始,萊州倉上養殖海參的池塘邊上,就可以到處看到打撈上來的化皮海參。記者在安遙剛的冰箱里看到了當時挑揀出來的吐腸海參,兩小袋海參被簡單加工冷凍了起來,海參個頭都很小,身上還有白色的斑點。他的妻子介紹,這些發白的海參就是剛要化皮的。“別看這是小小的兩坨海參,要是長到年數,得值5000塊錢。”
她說,那幾天各家各戶聽不到大聲說笑,男人一個勁兒抽煙,女人一個個抹眼淚。這話剛落地,另外兩位養參人回應說:“別說吃飯,想死的心都有了。好幾年賺的錢一下子進去了。”
大多數養殖戶打算繼續干下去
到了吃飯的點,安遙剛的桌子上擺了一小盤涼拌黃瓜、一盤小咸菜、一碗粥、兩個饅頭、兩瓶啤酒。冰箱里有魚有肉,妻子沒心思做,他沒大胃口。“說‘死’真的是涼透心的話,緩一緩,日子還得繼續過下去。”安遙剛說。
在他的海參池對面,是一家企業的養殖基地,因為使用了防曬網,溫度比其他海參池低1-2℃,小海參的情況略好一些。采訪中,不止有一家養殖戶說,明年夏季一定給海參遮上防曬網。
“前天去招遠看了看海參苗,1000個頭一斤的從75塊漲到150塊了。今年投苗得花大價錢了!”安遙剛抱怨了幾聲。
海參養殖戶們還得繼續生活,他們大多數準備天涼下來,投上海參苗,繼續干這老行當。
省內多地受災,海參總產量將下滑
業內預測:秋季鮮海參價格將大幅上揚
因受“天災”影響,今年海參產量會減少。業內預計,今年10月新海參上市后,海參價格肯定會大幅上漲。
據了解,本次極端天氣不僅對煙臺的池養海參造成了較大影響,山東省內威海、東營、濰坊等地的池養海參也受了災。養了兩三年的海參,本要在今年秋季或者明年春季上市,如此一來,市場上整體的海參產量將受到影響。業內人士認為,今年秋季甚至一兩年內的海參價格都會比較堅挺。
“目前海參夏眠,還不知道價格會怎么樣。但是從大棚養殖的海參看,從58元一斤漲到了68元一斤,一天一個價。秋季池養海參的價格肯定會上漲。”萊州海參養殖戶安先生判斷說,按照常理,如果以棚養海參的價格當做標準,秋季池養海參要比棚養的貴十幾塊錢一斤,至于底播的,價格就更高了。
另一位業內人士說,這次海參受災對未來會有不小的影響。“一般情況下,每年10月份鮮海參上市之后,鮮海參每斤能貴5元左右,預計今年會貴更多。但是究竟會貴多少,還要根據那時候的收購商多少和收購量來決定。不過從今年的情況來看,收購商會很多很多,因為這次大連等地方受災也很嚴重。”
據了解,現在的海參批發商分為兩種,一種是自養自賣,還有一種是經銷商,也就是從養殖戶那里批發過來再賣。這樣的話,價格也會有差別。采訪中記者遇到一位海參經銷商,當談到未來價格時,他說,今年新上市的鮮海參價格“比往年肯定要貴,會比現在每斤貴六七元。”
南大街一位星級酒店高管李經理說,未來可能會隨著海參價格的升高而多進些貨,但現在還沒有接到囤貨的通知。因為這次災害的受損情況還沒有調查清楚,未來的價格走勢也不能充分判斷。
養殖戶“受傷”,煙臺海產養殖保險缺位
記者調查:“穩賠不賺”讓各保險公司望而卻步
雖然由于天氣災害,煙臺市一些海參養殖區域出現了海參批量死亡的情況,但是因為本市沒有相關的海產品養殖類保險,這一大筆損失只能由養殖戶自己來承擔。
21日,記者咨詢了煙臺市多家大中型保險公司,得到的回復都是“不做海水養殖類保險”,當記者問及原因時,保險公司人員大多說“總公司沒有此類產品”或者“穩賠不賺,不做了”。
煙臺保險業一位資深人士介紹,20世紀80年代,諸如中國人保這類老保險公司曾經推出過幾款針對海產品養殖的保險產品,但是沒過幾年就全部“下架”不賣了。“曾經有一年,海產品養殖類的保費收入只有幾十萬元,卻賠了700多萬元,這在當時是一個大數目了。而且煙臺自從有了此類保險后,保險公司做的都是穩賠不賺的生意。”
為何此類保險穩賠不賺?煙臺市保險業行業協會秘書長張安瀾介紹,當時的海產養殖產業技術落后,受災幾率極大,養殖戶幾乎都是看天吃飯,以近海養魚來講,一旦風暴潮來臨后,海平面上升,養的魚非死即跑,養殖戶受損后保險公司就要給予巨額賠償。
另一位當年的知情人道出了保險公司之所以不做此類保險的又一苦衷。“曾經出過道德風險問題,也就是有養殖戶騙保。”據介紹,當時養殖戶養殖貝類的時候,雖然經常會有泥沙被沖入養殖池中,造成貝殼大量死亡的情況,但是也存在故意在養殖池中放沙子騙保的行為。“此外,扇貝養殖池都是一塊一塊分離開來的,出了事故之后要一處處勘驗,由于沒有海圖、又不認識海路,很容易造成反復勘驗、一個養殖池賠幾份錢的情況出現。”
于是,在20世紀80年代末期,煙臺市幾家保險公司陸續取消了這一險種,并且短期內也不會有再增設這一險種的可能性。“首先,80年代的養殖類險種都是煙臺分公司發售的,而現在只有總公司才有權力發售保險產品。其次,對這類穩賠不賺的險種,除非有政府的財政補貼支持,否則保險公司不會涉及。”張安瀾說。
發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養殖綜合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