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天津市漢沽區蔡家堡村緊鄰渤海,建立于明初,曾是天津市捕撈漁船最多的漁村,擁有船只數量占漢沽漁船總數的70%。蔡家堡村人祖祖輩輩靠出海打魚為生,漁業捕撈形成規模。然而,2003年之后,環境污染、填海造陸等種種原因,帶來的是“漁民”這一稱謂所代表的生活方式被改變了。
蔡家堡碼頭離中心漁港碼頭不遠。在碼頭的一角放眼望去,這里的漁船比中心漁港的還要多。然而,這些漁船都已退役并被廢棄。8月24日下午6時,渤海早報記者在這里看到,由于漲潮的海水還未完全退去,部分廢棄的漁船漂浮在海面上,殘破的船艙、散落的船板、褪去顏色的船身,伴隨著廢舊海綿、礦泉水瓶等海上垃圾,隨風搖晃著。“潮水下面還有好多廢舊漁船,比露出海面的還多,等潮水退了就能看見了。”漁民介紹說。
只打到3只對蝦
“今年我就打到3只對蝦。”對蝦的捕撈季已經開始,劉翠波和其他漁民卻都感覺這片熟悉的大海里,似乎已經“沒貨了”。實際上,伴隨著海岸線的推移,潮間帶和灘涂的消失,很多種魚類的魚汛隨之一去不復返。
1983年,19歲的劉翠波第一次上船。那年,他用和現在一模一樣的漁具——拖底網,打上了三十多公斤的對蝦。打上三只對蝦,對于一年出一次海的游客來說,可能是終生難忘的快樂記憶,但對于職業漁民來說,確實是一件愁苦的事情。“魚貨雖少,但能滿足客人的要求。”可話鋒一轉,“大多數漁民還是沒有出路。”
原因顯而易見,碼頭只有20多個船位,漁民大多不懂經營之道。不少漁民只得離開漁船,搞養殖、開出租,或者干脆“看馬路牙子”,也就是靠打零工度日。
仍然存在職業漁民,畢竟打魚也是一項技術活。“好漢子不夠干的,賴漢子干不去。”村里的土話是這么說,村里像周寶利、趙慶華這樣四十多歲年輕力、壯經驗豐富的漁民仍在繼續打魚,他們總能發現別人發現不了的、越來越少但畢竟還存在的魚汛。這群人很少,“村里100條船,也就出去10條。”
與魚蝦數量同時減少的,還有魚蝦的種類。“鲙魚、梅童魚、鰩魚、鯔魚、烏賊等,這些以前常見的魚類如今已很難看到。”說到這里,打了20多年魚的劉翠波突然沉默了,他把頭扭向大海,眼神里充滿了傷感和無奈。康菲石油漏油事故,即使沒有立即顯示后果,但仍然影響深遠,“去年的皮皮蝦5塊錢一斤,今年15塊錢一斤。”說到這里,劉翠波攤開布滿繭子的雙手。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