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漁民檢修漁船,提前為開海做好準備。
9月1日休漁期結束,各地漁民歡慶開海。“所有休漁漁船6月1日12時前必須回其船籍港停靠,嚴禁外省漁船在我省停港休漁;各級漁業執法機構對查處的違規漁船一律按全省確定的檔次內最高標準進行處罰;嚴格執行違規漁船黑名單制度……”因為出臺了高標準的管理制度,煙臺今年的伏季休漁期管理被相關漁業人士稱為“史上最嚴”。如此之嚴的管理,究竟效果如何?記者進行了調查探訪。
14000多艘漁船被嚴管
7月18日晨5時許,煙臺市海洋與漁業局的漁業執法船在崆峒島以東海域,查獲了一艘正在“倒地籠”的漁船,在漁船的船艙里,執法人員當場查獲了一桶還沒有來得及倒掉的巴蛸和一網兜魚蝦蟹。
據了解,所謂“地籠”是一種捕撈工具,其兩側有很多入口,但內部構造比較復雜,魚類進去后就很難出來。由于地籠網目過小,不利于漁業資源的保護,在多地的漁業管理條例中已被列為禁用漁具。
“今年的休漁制度加大了對‘地籠’作業的打擊力度,但由于其作業時間多集中在傍晚到凌晨之間,因此執法工作人員也經常要在這段時間內出海巡查。”煙臺市漁政監督管理站科長金京波告訴記者。
被嚴格管理的不僅是“地籠”。煙臺市瀕臨黃渤二海,轄下有12個沿海縣市區,擁有海岸線909.1公里,對應海域面積約2.6萬平方公里,活躍著各類海洋機動漁船14000多艘,這些都在管理部門的監督之下。
“為了擴大巡邏區域,加大巡航頻率,最大限度地減少監管盲區,在休漁期間,漁業管理基本是人歇船不歇。比如萊州市就將執法人員分作五個檢查組,不分晝夜地展開全面執法檢查。”金京波說。
這些措施也收到了一定效果。來自市海洋與漁業局的統計數據顯示,截至8月25日,煙臺全市共出動執法船舶707次,航程23911海里;出動執法車輛893車次,里程51878公里;出動執法人員4572人次,陸地港口檢查1517次;共計查處各類違規漁船30余艘。
漁民多元發展或成趨勢
據了解,黃渤海的伏季休漁制度自上世紀90年代中期推行以來,已實施十多年的時間。而隨著休漁的制度化和完善化,漁民的生活生產方式也出現了多元發展的趨勢。
雖然今年號稱“史上最嚴”伏季休漁期管理,但對長島縣的漁民來說影響并不大。因為“春秋兩季打魚,夏天開漁家樂”已經成為不少長島漁民現在的生活方式。
北長山島漁民孫長志年初在自家原有漁家樂的基礎上進行擴建,規模達到了40張床位。他告訴記者,休漁期恰值長島旅游旺季,前些年到了休漁期沒事干,就只能在家打牌打麻將,一年白白浪費三個月的好時光。后來借著長島旅游業大發展的東風,家里開了漁家樂,今年擴建后三個月時間就賺了10多萬元。
在漁民發展轉型的帶動下,長島的漁家樂產業也發展迅速。從上世紀90年代末第一家漁家樂出現之后,經過十多年的發展,目前全縣已有600余家漁家樂,年接待游客在40萬人次以上,業戶年均純收入可達3.5萬余元,部分業戶年純收入達30多萬元。
“漁民多元發展對社會經濟發展也有益處。不過值得注意的一點是,在伏季休漁管理規定中,漁船不允許進行任何生產活動,因此漁民在經營漁家樂過程中,只要不使用漁船,便在許可范圍之內。”金京波說。
嚴格休漁利于資源恢復
在伏季休漁期內,7月23日至24日,全國水產技術推廣總站牙鲆魚增殖放流活動在煙臺舉行。此次放流活動,先后在招遠市辛莊鎮和蓬萊中心漁港放流牙鲆魚苗共計250萬尾。
“夏季是海洋主要經濟魚類繁育和幼魚生長的重要時期,休漁的三個月,小魚可以長成大魚,大魚可以產下幼魚,也是苗種生長的最佳時期。海洋漁業資源得到休養生息,主要經濟魚類的親體和幼魚資源得以恢復。”海陽市海洋與漁業局漁業科科長李春猛介紹說。
據了解,今年煙臺市投入3000萬元,增殖放流9.4億尾水產品種,放流的品種主要以牙鲆、黑鯛、海蜇、中國對蝦、梭子蟹、日本蝦、魁蚶、褐牙鲆黃蓋鰈8個水產苗種為主。而在山東省海洋與漁業廳、財政廳聯合下發的《關于下達2013年山東省漁業資源修復行動計劃的通知》中,煙臺共有46個項目名列其中,計劃總投資7150萬元,其中落實國家和省級補助3610萬元,市級投資480萬元,地方投資3060萬元,項目數和資金數均位居全省前列。
“漁業資源是可再生資源,但過度捕撈也會造成資源枯竭。伏季休漁制度的實施,也是為了緩解過多漁船和過大捕撈強度對漁業資源造成的巨大壓力。同時輔助以魚苗放流等措施,利于海洋漁業資源的恢復。”金京波說。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