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間商在養殖戶處挑選黃油蟹。
金秋九月,蟹肉飄香,又到了吃蟹的好季節。可無論是肉蟹、膏蟹還是黃油蟹,都比往年貴了近一成。昨日,記者從南朗崖口一螃蟹養殖戶了解到,由于今年雨水多,氣溫變化大,螃蟹的存活率低,導致產量銳減,出塘價漲2成。
螃蟹漲價養殖戶卻在虧本
梁先生在南朗崖口承包了50畝蟹塘,專門養殖螃蟹多年。臨近中秋節這一螃蟹養殖戶的“福節”,梁先生卻笑不起來。“光是‘尤特’和‘潭美’讓大部分蟹苗尚未脫殼就死了,蟹塘產量銳減,有的養殖戶因大虧本已在考慮轉行。”
梁先生的蟹塘養殖了青奄、黃油蟹和肉蟹等螃蟹,同比去年日產量20-30公斤,如今已銳減至10公斤左右,顧客數量也減少至每天5個左右。梁先生介紹,今年肉蟹的出塘價普遍為120元/公斤,青奄140元/公斤,黃油蟹則為70-100元/只(平均約4-5兩),油脂豐滿的甚至高達300元/只,平均比往年漲價約2成。
梁先生估算,蟹塘今年減產約4成,自己就要虧本六七萬元。“蜆、螺等飼料漲價,聽說租金也會漲,我們養殖戶的壓力大了很多,同行都在尋求新的銷路,也考慮養殖其他品種,但成效不大。”梁先生說。
暴雨和水質變差是減產“元兇”
正在現場選蟹的劉先生告訴記者,今年的蟹價普漲2成左右,推動價格上漲的“元兇”是此前連綿的雨天。“臺風來時水浸嚴重,不僅沖毀了部分基塘,螃蟹也因缺氧和降溫而死亡,保收已來不及。”劉先生也有50畝蟹塘,投入4萬多元蟹苗,目前日產量才500元左右,只好“兼職”收蟹轉賣給餐廳酒樓,盡量彌補損失。
在崖口養蟹9年的何先生也坦言,除了防御大自然災害,還要面臨逐漸變差的養殖環境帶來的壓力。“附近的海鮮餐廳越來越多,含有洗潔精等清潔水劑的污水排放入塘,導致水質PH值升高,螃蟹的適應能力不強,存活率變低,產出自然會減少。”何先生說,每年投資20萬元左右,只收回15萬元左右,這種情況已持續了3年。雖然產出不理想,但何先生依然選擇續租,“養蟹多年,轉行真不知道能干什么。”何先生無奈地說。
市場水產檔難覓本地蟹蹤跡
蟹塘減產帶動螃蟹市場零售價格跟著“水漲船高”。昨日,記者走訪南下市場、光明市場等地的水產檔發現,諸如斗門蟹、深圳蟹等比例較大,也有不少“野生青奄”出售,只有寥寥數攤標榜從南朗崖口等我市產地進貨。記者留意到,斗門肉蟹售價是130-140元/公斤,斗門膏蟹則是160元/公斤,黃油蟹賣至150元/只,價格平均要比本地蟹便宜10元/公斤左右。
“今年本地螃蟹量減少了,從外地進口螃蟹價格較低廉,‘斗門蟹’等品牌質量也在顧客心里扎了根,銷路有保證,不少蟹販也轉向售賣‘斗門蟹’。”光明市場蟹販清姨(化名)說。也有蟹販表示,此前全省都受臺風影響,因此螃蟹上市數量有限,價格也有不同程度的上漲,預計下周起螃蟹上市量更多,價格也會進入新的調整期。
發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綜合新聞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