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飼料酶在動物營養上應用越來越普遍,它能提高動物生產速度,提高飼料轉化率,降低糞便污染和動物死亡率,綜合提高動物生產性能,已被人們認為是一種無殘留、無污染、無公害的環保型添加劑。飼料酶在動物營養上的研究與應用,現在大多集中于畜禽生產,而在水產動物中的應用研究較少,報道也不多。本文對飼料酶在水產飼料中的應用研究,作一簡述,期能起到推動應用的作用。
1 水產動物消化生理特點研究動物營養,首先要對動物營養生理進行探索和研究。水產動物在動物中是一個獨特的群體,絕大多數為無脊椎動物和低等脊惟動物,終生或大部分時間生活于水中,形成了不同于畜禽的自身消化生理特點。水產動物為變溫動物,體溫隨水溫或氣溫變化而變化,這與其血液循環系統調控能力有關。一般在lO℃以下就停止生長,適宜的生長溫度為15~32℃之間,在我國大部分地區生長期為5月至10月,約150d時間。在這150d中應用酶,酶在較低溫度(15~22℃)環境條件下作用時間長達60d左右,這可能會降低酶的活性和作用效果。水產動物消化系統不如畜禽完善,內源酶分泌不如畜禽完全,影響對飼料中營養成分消化吸收,需外派酶添加輔助消化。水產動物大多無胃,只有消化道,無胃魚類消化道環境呈中性(如鯉科魚類)或偏堿性,對無胃魚類飼料中添加外源酶時需注意選擇適宜中性偏堿性等條件下的酶類,才能達到較佳較果。水產動物全部或大部分時間生活于水中,因水的浮力關系,運動耗能少,可節約飼料中能量物質,但相應的對蛋白質的需求較高,適宜能量蛋白比在31~60(kJ/g)之間。水產動物對糖類消化吸收率低,隨食性不同對糖類消化吸收率也不一樣,肉食性魚類(鯨魚、鯨魚)為30%-40%,雜食性魚類(鯉、鰓)60%左右,草食性魚類(草魚、團頭魴)在70%以上。從內源分泌的淀粉酶活性看,高低順序依次為草食性>雜食性>肉食性。魚類消化道不含木聚糖酶,蛋白酶活性也相對較低,對纖維素無分解能力。
2 水產動物體內消化酶特性水產動物體內分泌消化酶的種類和組成,是長期對環境條件適應的結果,與食性密切相關。Hofer等、Agrawal等研究魚類食性與消化酶關系后得出:肉食性魚類自身可分泌較多的脂肪酶,而草食性魚類則分泌較多的淀粉酶。大量研究表明,水產動物的食性決定消化酶的組成,消化酶活性大小與食性組成成分含量有關。季節變化對水產動物消化酶種類和活性也有影響。由于環境條件變化對生物的生理和生化反應有很大的影響,因此水產動物隨季節不同和溫度的變化,其消化酶的活力和組成,也有一定的變化。魚類消化酶酶促反應的動力學等方面的研究表明,消化道內影響酶活力和酶促反應速度的因素有pH值、溫度、酶激活劑和抑制劑。調控這些因子是提高水產動物對營養物質消化吸收率的手段之一。天然飼料中消化酶及外派酶在魚類消化過程中的作用。草食性魚類發現有外派性纖維素酶,餌料中含有消化酶對維持孵化后仔魚生長非常重要,同時對幼魚也很重要。
3 飼料酶在水產動物中的應用現狀飼料酶在水產動物營養中的應用報道較少,無論在深度和廣度上都十分不夠,積累的資料也不多。李其才等報道,飼料酶可提高羅氏沼蝦產量;劉文斌等報道,復合酶可提高中華鱉的生產性能。
另外研究證明,飼料酶不僅能提高水產動物生產性能,而且還可改變魚類魚體組成。綜合一些資料表明,飼料酶在水產動物中的應用,對水產動物生產、品質都有較大影響,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促進水產動物的生長,生長速度可提高8%~15%;2)提高對營養成分消化吸收率,提高飼料轉化率;3)提高水產動物抗病能力,提高其成活率,4)提高群體整齊度;5)改變魚體組織成分;6)減輕動物處于惡劣環境條件下,對其生產性能的負面影響,如缺氧、生病等。
4 飼料酶應用于水產動物需注意的問題
1 適宜添加量問題對水產動物所有飼料酶都有一定適宜添加范圍,只有在這適宜添加范圍內才能使生長達到最佳狀態。過低過高效果都不好,已有資料表明:飼料酶添加過量,反而會降低水產動物的生產性能,其原因可能有二:1)外源酶添加量過高,可能會抑制內源酶分泌,內源酶分泌減少,影響對飼料營養成分的消化吸收率;2)外源酶添加量過高,降低食糜的粘度,縮短食糜在腸道中的滯留時間,加快營養成分的流失,減少動物對營養物質消化吸收,使其生產性能下降。
2 飼料酶種類與水產品種及其相應飼料類型匹配問題酶的催化反應有專一性。水產動物品種不同,食性不同,食物組成不一樣,其所需外派消化酶的種類和多少都不一樣。目前針對水產動物營養特點和飼料類型的專用酶制劑還很少,大多為替代產品,我國是水產養殖大國,研制適合水產動物的飼料酶勢在必行。
3 添加方法問題水產動物飼料絕大多數為顆粒飼料,粉狀料很少,并且對顆粒飼料耐水性或粘結性有較高要求,在加工制造過程中調質時間較長,高溫高壓會造成飼料酶活性有很大損失。因此選擇什么酶種、制粒前添加還是制粒后添加、怎樣才能避免酶的活性損失,都需迸一步研究。
南方漁網編輯:張弘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